新华网上海11月28日电(记者张建松)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28日在此间表示,中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进展顺利,运载火箭、探测器、数控、发射场和地面运用五大系统均完成“初样”阶段,各项技术指标均已确定,目前已进入“转正样”阶段,预计2007年发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将不成问题。
欧阳自远院士是应“首届长三角青年创新论坛”的邀请,来上海做“空间探测与中国月球探测的特色和创新”的主题报告的。
据欧阳院士介绍,中国探月计划经过长期准备、十年论证,其实早在2004年1月“嫦娥工程”正式立项前,已经有很多单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过各项预研。对于这样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科学家首先将其划分成五大系统分别进行设计,设计方案讨论通过后,研制出原理性样机,再对样机经过各种复杂的实验,制作成“初样”,各项技术指标确定后,还要转成“正样”,再对正样进行单测、联测、综合测等各种测试,以保证任何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中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主要分成“绕、落、回”三个阶段:2004-2007年为“绕”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围绕月球进行一年的探测;2007-2012年为“落”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与月球巡视探测;2012-2017年为“回”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并采样返回。只有完成了这三个阶段以后,中国才考虑载人登月。
目前,中国已经选定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火箭选定长征三号甲。“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目前初样星的整星测试已经完成,开始进入正样星的研制;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也已经投入生产,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科研人员对长三甲火箭进行了41项提高可靠性的设计。(完)
探月五大系统初样完成中国月球探测首席科学家诠释登月步骤
■探月第一期
系统初样制作完成
据欧阳自远透露,我国探月工程的第一期,即研制和发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月球探测卫星)所需的仪器初样已经制作完成。
据了解,研制和发射月球探测卫星首先要建立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工程系统。经过设计、讨论、理论研制等多个环节后,这些系统的初样被制作出来,并经受了各种考验。例如模拟火箭的强烈震动,月球上极冷和极热环境等考验,确定了所有仪器的技术状态之后再进行了单件测试、联测、综合测,每个环节都很顺利,适应了当初定下的技术指标。
欧阳自远透露说,目前这些系统的正样正在研制,正样完成之后就能实现首次月球探测。
■探月第二期
建月球天文台观行星
由于月球上干扰小、超稳定、无屏蔽、可长时间连续观测,因此月亮是天文学家梦寐以求的天文观测理想场所。欧阳自远介绍说,我国探月工程的第二期目标———“月球软着陆和月球车巡视勘察”的总体科学目标中就包括了进行月球天文观测与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因此科学家准备在月球上建一个天文台———这将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个月球天文台。
据悉,我国将使用空间光学望远镜、极紫外相机、低频射电设备等在月球上进行天文观测,通过这些观测可以探寻太阳系外行星,从而直接了解天体内部结构。
此外,月球表面还是进行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空间天气研究的理想位置。日-地-月空间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物质,它们制约着地球空间和月表环境,对人类健康和航天活动会造成重要影响。
我国还将在月球上放置月震仪,记录月震和“小天体”撞击月表的次数和能量,用以研究月球内部结构。
■开发月球
“氦3”可供地球用上万年
“可别以为月球只是一块石头,月球上的土壤很可能成为解决地球能源的关键研究对象。”欧阳自远说起月球开发就开始滔滔不绝。据他介绍,月球不但拥有丰富而稳定的太阳能资源,其土壤中还含有氢、氩、氮等资源,特别是核聚变燃料“氦3”的蕴藏量十分惊人。据初步估计,月壤中“氦3”的资源总量可达100万-500万吨,而10吨的“氦3”所产生的能量就能满足全中国一年的需要,100吨“氦3”就能满足全世界一年的需要,这样算下来,月球上的“氦3”能供应全世界使用上万年。
目前,不少国家已经关注到这一问题。据了解,已有一些俄罗斯专家提出,只要发射4艘飞船到月球上开采“氦3”资源并把它们送回来,就能解决全球一年的能源需求。更令欧阳自远兴奋的是,因为月球是一个无生命的“大石头”,因此开采月球还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
在昨日的报告中,欧阳自远提出,我国应该在登月后探测月球表面土壤的厚度,计算月球上究竟有多少“氦3”,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做过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