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操与司马懿在玩弄权术上和对蜀、吴的战略上有何不同?(2)司马懿与诸葛亮比谁的战略战术更高?(3)曹操在世时为何不重用司马懿?(4)司马懿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从建安二年起,曹操利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东征西讨,开始了他翦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
(1)曹操在玩弄权术和蜀吴的战略上: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代汉称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曹操以汉朝的一个“魏王”的面目出现,表面上臣服于汉朝,暗地里却积极进行灭汉朝的准备。他分化瓦解蜀\吴.曹操目的是统一全国,将其位传于其子.
司马懿则主张十年内稳固统一的北方,积粮屯兵,以待蜀\吴发生内变,则将其灭之,基本处于防守.
(2)司马懿与诸葛亮战略战术:《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记载如下:……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懿敛军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懿等寻亮后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懿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诸将咸请战。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着三千,懿还保营。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之。郃进至木门(今甘肃天水西南),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可以看出,前者说司马懿大胜,后者则说司马懿大败。六出祁山,诸葛亮不顾战略上的失策,以一州之地强攻中原之魏,纵使竭忠尽智,终因实力悬殊而难以实现其战略目的。而魏国则在司马懿等人的人正确指挥下,以优势兵力采取防御战略,最终不战不退蜀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司马懿在战略战术高于诸葛亮.
(3)曹操乃当世奸雄,深知司马懿的才能,既用之又防止其作大,说:司马父子鹰视狼顾,不可付之兵权.因此,曹操在世时,司马懿的才华未能充分展示出来.
(4)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招贤镇)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
曹操是先伐吴与司马懿先战蜀很明显,曹操个性张扬,爱才如命,司马懿则性格内敛,懂得韬光养晦。在对吴蜀的战略上其实是当时的战局决定的。不过曹操基本是擒贼先擒王的思想,从群雄应操伐董卓,平定北方灭袁绍,伐东吴等都可看出。司马懿则是逐个击破,先从比较弱小的国家打(当时的西蜀平南、伐吴、刘备驾崩使西蜀的国力和民心都受到很大影响)。
其实孔明和司马懿都是很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双方各有所长。演义中其实孔明有很多地方都是虚构的。从正史中记载,应该还是司马仲达谋略更高一筹。
至于为何仲达不被重用,首先,从司马懿最初的性格取向来说,他并不十分赞成曹操那种挟天子而纵横天下的行径,“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以至于在曹操慕其名想把他收罗帐下的时候,他假扮患“风痹”之症作为推辞的理由,并且还以“坚卧不动”的高超演技骗过了曹操派去深夜刺探虚实的人。然而同智谋与势力同样显赫的曹操相抗衡毕竟是很困难的----曹操做了丞相之后,再次敦请司马懿出仕,而且还以“若复盘桓,便收之”相威胁,迫使他“惧而就职”。显而易见,在这种完全被动的情况下,司马懿虽已加入到曹操阵营之中,却很难马上就发挥出其过人的抱负与谋略。其次,曹操既重才又忌才的双重性格指导下的用人思想决定了司马懿的才干不可能在早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司马懿深知:恃才傲物、功高盖主,在曹操面前抖机灵是不明智的;聪明尽显于外的下场是可悲的----在这方面,弥衡、杨修就是前车之鉴。因此,在曹操当权时期,司马懿选择了蓄华敛芳的策略,在明哲全身的基础上进一步历练自己、完善自己,同时等侯时机,蓄势待发。
简单说:1,曹操光明正大,咄咄逼人,玩的是刚,司马性格深沉,不显山水,玩的是柔.在对外上,曹操目的是统一全国,因此采取攻势,司马为了扩大朝中势力,对外基本采取守势;2,司马与诸葛在伯仲之间,诸葛亮六出祁山均无功而返,都是仲达的功劳,因此,应是“既生亮,何生懿”,两人不相上下;3,曹操很能识人,他在世时就觉得司马懿性格深沉,鹰视狼顾,曾欲借故除掉,未果。因此,他断不会重用司马的;小谋诸葛亮略胜一筹,大谋司马高出一截.司马懿是以魏国雄厚的国力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战略方针同诸葛亮对峙,拖跨了诸葛亮的实力和身体。单从谋略上讲,应是诸葛亮稍胜一筹。(1)曹操与司马懿在玩弄权术上和对蜀、吴的战略上有何不同?(2)司马懿与诸葛亮比谁的战略战术更高?(3)曹操在世时为何不重用司马懿?(4)司马懿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从建安二年起,曹操利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东征西讨,开始了他翦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
(1)曹操在玩弄权术和蜀吴的战略上: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代汉称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曹操以汉朝的一个“魏王”的面目出现,表面上臣服于汉朝,暗地里却积极进行灭汉朝的准备。他分化瓦解蜀\吴.曹操目的是统一全国,将其位传于其子.
司马懿则主张十年内稳固统一的北方,积粮屯兵,以待蜀\吴发生内变,则将其灭之,基本处于防守.
(2)司马懿与诸葛亮战略战术:《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记载如下:……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懿敛军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懿等寻亮后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懿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诸将咸请战。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着三千,懿还保营。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之。郃进至木门(今甘肃天水西南),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可以看出,前者说司马懿大胜,后者则说司马懿大败。六出祁山,诸葛亮不顾战略上的失策,以一州之地强攻中原之魏,纵使竭忠尽智,终因实力悬殊而难以实现其战略目的。而魏国则在司马懿等人的人正确指挥下,以优势兵力采取防御战略,最终不战不退蜀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司马懿在战略战术高于诸葛亮.
(3)曹操乃当世奸雄,深知司马懿的才能,既用之又防止其作大,说:司马父子鹰视狼顾,不可付之兵权.因此,曹操在世时,司马懿的才华未能充分展示出来.
(4)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招贤镇)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
曹操是先伐吴与司马懿先战蜀很明显,曹操个性张扬,爱才如命,司马懿则性格内敛,懂得韬光养晦。在对吴蜀的战略上其实是当时的战局决定的。不过曹操基本是擒贼先擒王的思想,从群雄应操伐董卓,平定北方灭袁绍,伐东吴等都可看出。司马懿则是逐个击破,先从比较弱小的国家打(当时的西蜀平南、伐吴、刘备驾崩使西蜀的国力和民心都受到很大影响)。
其实孔明和司马懿都是很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双方各有所长。演义中其实孔明有很多地方都是虚构的。从正史中记载,应该还是司马仲达谋略更高一筹。
至于为何仲达不被重用,首先,从司马懿最初的性格取向来说,他并不十分赞成曹操那种挟天子而纵横天下的行径,“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以至于在曹操慕其名想把他收罗帐下的时候,他假扮患“风痹”之症作为推辞的理由,并且还以“坚卧不动”的高超演技骗过了曹操派去深夜刺探虚实的人。然而同智谋与势力同样显赫的曹操相抗衡毕竟是很困难的----曹操做了丞相之后,再次敦请司马懿出仕,而且还以“若复盘桓,便收之”相威胁,迫使他“惧而就职”。显而易见,在这种完全被动的情况下,司马懿虽已加入到曹操阵营之中,却很难马上就发挥出其过人的抱负与谋略。其次,曹操既重才又忌才的双重性格指导下的用人思想决定了司马懿的才干不可能在早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司马懿深知:恃才傲物、功高盖主,在曹操面前抖机灵是不明智的;聪明尽显于外的下场是可悲的----在这方面,弥衡、杨修就是前车之鉴。因此,在曹操当权时期,司马懿选择了蓄华敛芳的策略,在明哲全身的基础上进一步历练自己、完善自己,同时等侯时机,蓄势待发。
简单说:1,曹操光明正大,咄咄逼人,玩的是刚,司马性格深沉,不显山水,玩的是柔.在对外上,曹操目的是统一全国,因此采取攻势,司马为了扩大朝中势力,对外基本采取守势;2,司马与诸葛在伯仲之间,诸葛亮六出祁山均无功而返,都是仲达的功劳,因此,应是“既生亮,何生懿”,两人不相上下;3,曹操很能识人,他在世时就觉得司马懿性格深沉,鹰视狼顾,曾欲借故除掉,未果。因此,他断不会重用司马的;小谋诸葛亮略胜一筹,大谋司马高出一截.司马懿是以魏国雄厚的国力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战略方针同诸葛亮对峙,拖跨了诸葛亮的实力和身体。单从谋略上讲,应是诸葛亮稍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