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有名的<孙子兵法>的作者到底是孙武还是孙膑?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作者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忠民县)人。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被誉为“兵学鼻祖”。

孙武的先祖是陈国的公子陈完,因陈国内乱,逃到齐国,改姓田齐景公时,孙武的祖父田书因伐莒国有功,赐姓孙,食采于乐安。青年时代,孙武因齐国“四姓之乱”而离开齐国,来到新兴的吴国,并结识了来自楚国的军事家伍子胥。公元前512年,在伍子胥的竭力推荐下,孙武得以晋见吴王阖闾,并呈上了自己的兵法“十三篇”,得到吴王的赏识,被任为吴国的将军。此后,孙武辅住吴王阖闾经国整军,为吴国的强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或《吴孙子兵法》。最早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称作“十三篇”,与今本篇数相合。《汉书·艺文志》则著录为“《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一般认为,“八十二篇”当包含今本十三篇的内容,另外六十九篇除含少量孙子佚文外,多数系后世阐释孙子思想之作与伪托之作。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自宋代以后争论了千余年。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孙子兵法》一书系列武亲著,成书于春秋末期,但不排除在流传过程中有后人窜入的个别字句。

《孙子兵法》一书,版本繁富,流传甚广。现在我们尚能看到的重要版本有:银雀山汉墓竹简本、曹操《魏武帝注孙子》本(又称孙子略解)、宋《武经七书》本、宋《十一家注孙子》本、日本樱田本《古文孙子》等。其中,刊刻最多、流传最广的是《武经七书》本,其次为《十一家注孙子》本,二者构成传世《孙子》书的两大版本体系。竹简本出土于1972年,后经文物出版社整理出版。此后出版的孙子书均以传本为底本,并根据汉简本校改了其中错漏的文字。建国后的主要版本计有:郭化若的《孙子今译》和《孙子译注》、杨炳安的《孙子会箋》、吴九龙主编的《孙子校释》等。

早在唐代,《孙子兵法》使传入日本,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等国,并出现了不少注疏之作。1772年,法文版《孙子兵法》在巴黎出版,开始了《孙子兵法》在西方的传播。时至今日,《孙子》一书已以近30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孙子兵法》是迄今可以见到的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它构筑了一个精美恢宏的兵学体系,影响了后世兵学发展的方向,在传统兵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还论及军事地形学、军事后勤学、军事预测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可以说,中国传统兵学的大体框架在孙子那里已经基本确立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明人茅元仪在评价《孙子》一书时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孙子兵法》被尊为兵经,被历代兵家奉为圭臬,其原因正在于此。孙武,字长卿,又名孙子。春秋晚期的著名军事家。是齐国田完后裔,赐姓孙。吴王阖闾为振兴国力招募贤才时,孙武从齐国带着兵法来到吴国,受到阖闾重用,任命为将。他与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经国治军,“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他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战争的丰富经验,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现存十三篇,所以也称《孙子十三篇》。篇目是: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事、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及用间等。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残简中,还有吴问等几篇佚文。《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书,享有盛誉,被译成多种文字。

孙膑中国战国中期军事家。真名失传。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山东鄄城北)一带人。孙武后裔。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传说与庞涓同时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忌妒孙膑才能,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为齐使者秘密带回齐国,经将军田忌举荐,被齐威王重用为军师。在齐、魏争雄具有决定意义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孙膑指挥齐军两次击败魏军,迫庞涓自杀,使齐国成为强国之一。他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原则,创造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孙膑及其弟子所撰《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孙武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子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属于同时代而略晚。孙子是齐国贵族和名将的后裔。他的祖先原是陈国的公子--陈完。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完便逃奔至齐国避难,改称为田完。田完的第五世孙田书(即孙子的祖父)曾经是齐国大夫,在攻打莒国的战争中立下了战攻,齐景公便把乐安封给了田书,同时还赐“孙”为姓,以表示对田书嘉奖。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内乱,孙子便离开齐国,到了南方的吴国,在吴国的都城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过起了隐居生活,潜心研究兵法。在吴国,孙子结识了伍子胥。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在诸侯争霸中,南方新兴的吴国国君阖闾,为图霸业,欲攻打楚国,但是,一时难以选出合适的将领。伍子胥常与吴王论兵,他曾向吴王推荐说:孙子“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诚得此任为将,虽天下莫敌,何论楚哉!”经过伍子胥七次向吴王推荐,吴王便让伍子胥拜请孙子出山。孙武,孙膑著有孙膑兵法,但大部分已经失传作者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忠民县)人。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被誉为“兵学鼻祖”。

孙武的先祖是陈国的公子陈完,因陈国内乱,逃到齐国,改姓田齐景公时,孙武的祖父田书因伐莒国有功,赐姓孙,食采于乐安。青年时代,孙武因齐国“四姓之乱”而离开齐国,来到新兴的吴国,并结识了来自楚国的军事家伍子胥。公元前512年,在伍子胥的竭力推荐下,孙武得以晋见吴王阖闾,并呈上了自己的兵法“十三篇”,得到吴王的赏识,被任为吴国的将军。此后,孙武辅住吴王阖闾经国整军,为吴国的强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或《吴孙子兵法》。最早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称作“十三篇”,与今本篇数相合。《汉书·艺文志》则著录为“《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一般认为,“八十二篇”当包含今本十三篇的内容,另外六十九篇除含少量孙子佚文外,多数系后世阐释孙子思想之作与伪托之作。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自宋代以后争论了千余年。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孙子兵法》一书系列武亲著,成书于春秋末期,但不排除在流传过程中有后人窜入的个别字句。

《孙子兵法》一书,版本繁富,流传甚广。现在我们尚能看到的重要版本有:银雀山汉墓竹简本、曹操《魏武帝注孙子》本(又称孙子略解)、宋《武经七书》本、宋《十一家注孙子》本、日本樱田本《古文孙子》等。其中,刊刻最多、流传最广的是《武经七书》本,其次为《十一家注孙子》本,二者构成传世《孙子》书的两大版本体系。竹简本出土于1972年,后经文物出版社整理出版。此后出版的孙子书均以传本为底本,并根据汉简本校改了其中错漏的文字。建国后的主要版本计有:郭化若的《孙子今译》和《孙子译注》、杨炳安的《孙子会箋》、吴九龙主编的《孙子校释》等。

早在唐代,《孙子兵法》使传入日本,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等国,并出现了不少注疏之作。1772年,法文版《孙子兵法》在巴黎出版,开始了《孙子兵法》在西方的传播。时至今日,《孙子》一书已以近30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孙子兵法》是迄今可以见到的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它构筑了一个精美恢宏的兵学体系,影响了后世兵学发展的方向,在传统兵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还论及军事地形学、军事后勤学、军事预测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可以说,中国传统兵学的大体框架在孙子那里已经基本确立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明人茅元仪在评价《孙子》一书时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孙子兵法》被尊为兵经,被历代兵家奉为圭臬,其原因正在于此。孙武,字长卿,又名孙子。春秋晚期的著名军事家。是齐国田完后裔,赐姓孙。吴王阖闾为振兴国力招募贤才时,孙武从齐国带着兵法来到吴国,受到阖闾重用,任命为将。他与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经国治军,“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他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战争的丰富经验,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现存十三篇,所以也称《孙子十三篇》。篇目是: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事、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及用间等。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残简中,还有吴问等几篇佚文。《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书,享有盛誉,被译成多种文字。

孙膑中国战国中期军事家。真名失传。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山东鄄城北)一带人。孙武后裔。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传说与庞涓同时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忌妒孙膑才能,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为齐使者秘密带回齐国,经将军田忌举荐,被齐威王重用为军师。在齐、魏争雄具有决定意义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孙膑指挥齐军两次击败魏军,迫庞涓自杀,使齐国成为强国之一。他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原则,创造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孙膑及其弟子所撰《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孙武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子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属于同时代而略晚。孙子是齐国贵族和名将的后裔。他的祖先原是陈国的公子--陈完。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完便逃奔至齐国避难,改称为田完。田完的第五世孙田书(即孙子的祖父)曾经是齐国大夫,在攻打莒国的战争中立下了战攻,齐景公便把乐安封给了田书,同时还赐“孙”为姓,以表示对田书嘉奖。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内乱,孙子便离开齐国,到了南方的吴国,在吴国的都城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过起了隐居生活,潜心研究兵法。在吴国,孙子结识了伍子胥。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在诸侯争霸中,南方新兴的吴国国君阖闾,为图霸业,欲攻打楚国,但是,一时难以选出合适的将领。伍子胥常与吴王论兵,他曾向吴王推荐说:孙子“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诚得此任为将,虽天下莫敌,何论楚哉!”经过伍子胥七次向吴王推荐,吴王便让伍子胥拜请孙子出山。孙武,孙膑著有孙膑兵法,但大部分已经失传一、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与成书,学界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此书的作者应为孙武,其后学曾对之进行过校理;“十三篇”成书的时间为春秋末期

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与成书,自宋以来,人们就争论不已。概括起来,主要观点有如下几种:

1、成书于春秋末,孙武著。汉司马迁《史记》、曹操《孙子略解》、明宋濂《诸子辨》、胡应麟《四部正讹》、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孙星衍《孙子十家注序》等,都持此观点。

2、成书于春秋末,本于孙武,成于孙膑。明吴兴松筠馆主人在《孙子参同序》中提出这一观点。今人陈启天在《孙子兵法校释》中进一步提出,“武之兵法授之于膑,膑即据之撰十三篇”。日人武内义雄亦认为十三篇不出于孙武,而出于孙膑。

3、成书于春秋末,伍子胥著。认为孙武即伍子胥,孙膑乃伍子胥之后,居阿、鄄之间,改姓孙。清人牟庭在《校正孙子》中提出这一观点。

4、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山林处士所为。南宋叶适在《习学记言》卷四十六《孙子》中即持这一观点。

5、成书于战国,非孙武所著。据欧阳修在梅尧臣《〈孙子注〉后序》中称,梅尧臣认为此书乃“战国相倾之说”,非孙武所著。清人全祖望等赞同。

6、成书于战国,孙膑著,孙武与孙膑为一人。中国学者钱穆与日本学者斋藤拙堂即持此说。今人金德建在《古籍丛考·孙子十三篇作于孙膑考》中亦认为《孙子兵法》的作者为孙膑。

7、不可得而知。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孙武事吴阖庐而不见于《左氏传》,未知其果何时人也。”清人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亦认为,孙武及《孙子兵法》“皆不可得而知”。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孙武之有无其人虽未暇定,而十三篇之非孙武书则固无可疑者。”

8、“十三篇”作者是孙武,但孙武不是田书之孙,而是田无宇的长子田武子开,田乞、田书是其弟。今人田昌五先生在1992年山东临沂召开的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上提出这一观点。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同时出土,证明《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不是一书,《汉书·艺文志》将《吴孙子兵法》与《齐孙子》分别著录是有根据的。但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和成书问题的争论仍未停止。李零认为,《孙子兵法》不是春秋末孙武亲著,而是“孙子学派”军事思想的记录,成书过程大约从春秋末期的吴国开始,到战国时的齐国,经过长期整理于战国中期成书,其中不能排除孙膑参与了对此书整理的可能性。郭化若认为,《孙子兵法》是孙武的门徒等根据孙武的著述整理而成,其思想体系属于孙武,成书时间大概在春秋末至战国初。杨丙安、陈彭则认为,《孙子兵法》奠基于春秋,基本完成于战国,定型于秦汉。

我们认为,《孙子兵法》应为孙武所著,在春秋末期既已成书。其后学虽曾对之进行校理,但这种校理是在《孙子兵法》已经成书的基础上进行的。

明确记载《孙子兵法》作者与成书时间的,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其中讲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又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阖庐三年(前512年),吴军在攻克楚城舒(治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后,就想攻打楚国都城郢(在今江陵西北),“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同书《伍子胥列传》中有相同记载。这些记载告诉我们:《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他在公元前512年攻楚之前即已为吴国“将军”。关于孙武献书的时间,后汉赵晔撰《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明确记载是在阖庐三年,与他劝阻吴王攻郢是在同年。这一时间与《史记》相印证,应是比较可靠的。至少至今尚未发现能否定这一记载的确凿证据。又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阖庐九年,“吴王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对曰:‘楚将囊瓦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阖庐听之。”于是有吴楚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或说今汉川北)之战,吴军“五战,遂至郢”。另据同书《孙子列传》和《伍子胥列传》记载,孙武参与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谋划,在吴国称霸中,他们都是有功劳的。

宋以来否定以上记载的主要理由大致有三:一是《左传》等典籍中没有关于孙武事迹的记载;二是春秋时期无私家著书;三是春秋时期没有《孙子兵法》中所说的那么大的战争规模。对此,我们须做一简要辨析。

关于《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中无孙武事迹这条理由,明代宋濂在《诸子辨》中已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春秋时,列国之事赴告者则书于册;不然,则否。二百四十年之间,大国者秦、楚,小国者越、燕,其行事不见于经传者,有矣,何独武哉!”另外,孙子事,《左传》、《国语》中没有记载,但其他先秦典籍中却有,单据《左传》、《国语》断其有无,而置其他典籍于不顾,也是不妥当的。如《孙膑兵法·陈忌问垒》,《尉缭子·制谈篇》,《荀子·议兵篇》,《韩非子·五蠹篇》等,对此均有记载(详见本书第二章)。这说明,此前确有孙武其人,其人确著有兵书。(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孙膑有(孙膑兵法)的啊!孙子当然是孙武写的

楼上哪复制的那么长篇大论..汗一、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与成书,学界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此书的作者应为孙武,其后学曾对之进行过校理;“十三篇”成书的时间为春秋末期

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与成书,自宋以来,人们就争论不已。概括起来,主要观点有如下几种:

1、成书于春秋末,孙武著。汉司马迁《史记》、曹操《孙子略解》、明宋濂《诸子辨》、胡应麟《四部正讹》、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孙星衍《孙子十家注序》等,都持此观点。

2、成书于春秋末,本于孙武,成于孙膑。明吴兴松筠馆主人在《孙子参同序》中提出这一观点。今人陈启天在《孙子兵法校释》中进一步提出,“武之兵法授之于膑,膑即据之撰十三篇”。日人武内义雄亦认为十三篇不出于孙武,而出于孙膑。

3、成书于春秋末,伍子胥著。认为孙武即伍子胥,孙膑乃伍子胥之后,居阿、鄄之间,改姓孙。清人牟庭在《校正孙子》中提出这一观点。

4、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山林处士所为。南宋叶适在《习学记言》卷四十六《孙子》中即持这一观点。

5、成书于战国,非孙武所著。据欧阳修在梅尧臣《〈孙子注〉后序》中称,梅尧臣认为此书乃“战国相倾之说”,非孙武所著。清人全祖望等赞同。

6、成书于战国,孙膑著,孙武与孙膑为一人。中国学者钱穆与日本学者斋藤拙堂即持此说。今人金德建在《古籍丛考·孙子十三篇作于孙膑考》中亦认为《孙子兵法》的作者为孙膑。

7、不可得而知。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孙武事吴阖庐而不见于《左氏传》,未知其果何时人也。”清人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亦认为,孙武及《孙子兵法》“皆不可得而知”。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孙武之有无其人虽未暇定,而十三篇之非孙武书则固无可疑者。”

8、“十三篇”作者是孙武,但孙武不是田书之孙,而是田无宇的长子田武子开,田乞、田书是其弟。今人田昌五先生在1992年山东临沂召开的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上提出这一观点。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同时出土,证明《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不是一书,《汉书·艺文志》将《吴孙子兵法》与《齐孙子》分别著录是有根据的。但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和成书问题的争论仍未停止。李零认为,《孙子兵法》不是春秋末孙武亲著,而是“孙子学派”军事思想的记录,成书过程大约从春秋末期的吴国开始,到战国时的齐国,经过长期整理于战国中期成书,其中不能排除孙膑参与了对此书整理的可能性。郭化若认为,《孙子兵法》是孙武的门徒等根据孙武的著述整理而成,其思想体系属于孙武,成书时间大概在春秋末至战国初。杨丙安、陈彭则认为,《孙子兵法》奠基于春秋,基本完成于战国,定型于秦汉。

我们认为,《孙子兵法》应为孙武所著,在春秋末期既已成书。其后学虽曾对之进行校理,但这种校理是在《孙子兵法》已经成书的基础上进行的。

明确记载《孙子兵法》作者与成书时间的,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其中讲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又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阖庐三年(前512年),吴军在攻克楚城舒(治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后,就想攻打楚国都城郢(在今江陵西北),“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同书《伍子胥列传》中有相同记载。这些记载告诉我们:《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他在公元前512年攻楚之前即已为吴国“将军”。关于孙武献书的时间,后汉赵晔撰《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明确记载是在阖庐三年,与他劝阻吴王攻郢是在同年。这一时间与《史记》相印证,应是比较可靠的。至少至今尚未发现能否定这一记载的确凿证据。又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阖庐九年,“吴王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对曰:‘楚将囊瓦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阖庐听之。”于是有吴楚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或说今汉川北)之战,吴军“五战,遂至郢”。另据同书《孙子列传》和《伍子胥列传》记载,孙武参与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谋划,在吴国称霸中,他们都是有功劳的。

宋以来否定以上记载的主要理由大致有三:一是《左传》等典籍中没有关于孙武事迹的记载;二是春秋时期无私家著书;三是春秋时期没有《孙子兵法》中所说的那么大的战争规模。对此,我们须做一简要辨析。

关于《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中无孙武事迹这条理由,明代宋濂在《诸子辨》中已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春秋时,列国之事赴告者则书于册;不然,则否。二百四十年之间,大国者秦、楚,小国者越、燕,其行事不见于经传者,有矣,何独武哉!”另外,孙子事,《左传》、《国语》中没有记载,但其他先秦典籍中却有,单据《左传》、《国语》断其有无,而置其他典籍于不顾,也是不妥当的。如《孙膑兵法·陈忌问垒》,《尉缭子·制谈篇》,《荀子·议兵篇》,《韩非子·五蠹篇》等,对此均有记载(详见本书第二章)。这说明,此前确有孙武其人,其人确著有兵书。(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孙膑有(孙膑兵法)的啊!孙子当然是孙武写的

楼上哪复制的那么长篇大论..汗作者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忠民县)人。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被誉为“兵学鼻祖”。

孙武的先祖是陈国的公子陈完,因陈国内乱,逃到齐国,改姓田齐景公时,孙武的祖父田书因伐莒国有功,赐姓孙,食采于乐安。青年时代,孙武因齐国“四姓之乱”而离开齐国,来到新兴的吴国,并结识了来自楚国的军事家伍子胥。公元前512年,在伍子胥的竭力推荐下,孙武得以晋见吴王阖闾,并呈上了自己的兵法“十三篇”,得到吴王的赏识,被任为吴国的将军。此后,孙武辅住吴王阖闾经国整军,为吴国的强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或《吴孙子兵法》。最早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称作“十三篇”,与今本篇数相合。《汉书·艺文志》则著录为“《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一般认为,“八十二篇”当包含今本十三篇的内容,另外六十九篇除含少量孙子佚文外,多数系后世阐释孙子思想之作与伪托之作。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自宋代以后争论了千余年。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孙子兵法》一书系列武亲著,成书于春秋末期,但不排除在流传过程中有后人窜入的个别字句。

《孙子兵法》一书,版本繁富,流传甚广。现在我们尚能看到的重要版本有:银雀山汉墓竹简本、曹操《魏武帝注孙子》本(又称孙子略解)、宋《武经七书》本、宋《十一家注孙子》本、日本樱田本《古文孙子》等。其中,刊刻最多、流传最广的是《武经七书》本,其次为《十一家注孙子》本,二者构成传世《孙子》书的两大版本体系。竹简本出土于1972年,后经文物出版社整理出版。此后出版的孙子书均以传本为底本,并根据汉简本校改了其中错漏的文字。建国后的主要版本计有:郭化若的《孙子今译》和《孙子译注》、杨炳安的《孙子会箋》、吴九龙主编的《孙子校释》等。

早在唐代,《孙子兵法》使传入日本,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等国,并出现了不少注疏之作。1772年,法文版《孙子兵法》在巴黎出版,开始了《孙子兵法》在西方的传播。时至今日,《孙子》一书已以近30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孙子兵法》是迄今可以见到的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它构筑了一个精美恢宏的兵学体系,影响了后世兵学发展的方向,在传统兵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还论及军事地形学、军事后勤学、军事预测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可以说,中国传统兵学的大体框架在孙子那里已经基本确立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明人茅元仪在评价《孙子》一书时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孙子兵法》被尊为兵经,被历代兵家奉为圭臬,其原因正在于此。孙武,字长卿,又名孙子。春秋晚期的著名军事家。是齐国田完后裔,赐姓孙。吴王阖闾为振兴国力招募贤才时,孙武从齐国带着兵法来到吴国,受到阖闾重用,任命为将。他与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经国治军,“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他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战争的丰富经验,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现存十三篇,所以也称《孙子十三篇》。篇目是: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事、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及用间等。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残简中,还有吴问等几篇佚文。《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书,享有盛誉,被译成多种文字。

孙膑中国战国中期军事家。真名失传。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山东鄄城北)一带人。孙武后裔。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传说与庞涓同时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忌妒孙膑才能,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为齐使者秘密带回齐国,经将军田忌举荐,被齐威王重用为军师。在齐、魏争雄具有决定意义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孙膑指挥齐军两次击败魏军,迫庞涓自杀,使齐国成为强国之一。他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原则,创造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孙膑及其弟子所撰《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孙武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子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属于同时代而略晚。孙子是齐国贵族和名将的后裔。他的祖先原是陈国的公子--陈完。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完便逃奔至齐国避难,改称为田完。田完的第五世孙田书(即孙子的祖父)曾经是齐国大夫,在攻打莒国的战争中立下了战攻,齐景公便把乐安封给了田书,同时还赐“孙”为姓,以表示对田书嘉奖。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内乱,孙子便离开齐国,到了南方的吴国,在吴国的都城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过起了隐居生活,潜心研究兵法。在吴国,孙子结识了伍子胥。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在诸侯争霸中,南方新兴的吴国国君阖闾,为图霸业,欲攻打楚国,但是,一时难以选出合适的将领。伍子胥常与吴王论兵,他曾向吴王推荐说:孙子“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诚得此任为将,虽天下莫敌,何论楚哉!”经过伍子胥七次向吴王推荐,吴王便让伍子胥拜请孙子出山。孙武,孙膑著有孙膑兵法,但大部分已经失传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