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名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孙中山幼名帝象,读书时取名文,号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则常以中山为名。
1892年7月,孙中山以最优异的成绩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1894年6月,孙中山到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时政,被置之不理。同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接连失败,孙中山进一步认清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愈发坚定了救国的信念。遂赴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革命。这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次年1月,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了香港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因事泄而失败,被迫逃亡海外。清政府将他作为重要国事犯到处悬重赏通缉。此后他在海外16年,先后5次环游世界,在华侨中广泛宣传革命,建立革命组织。
1896年10月,孙中山在英国伦敦被清政府使馆诱捕后经他的老师英国人康德黎营救脱险。1905年8月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里,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孙中山直接领导的起义有1907年5月的黄冈起义、6月的七女湖起义、9月的防城起义、10月的镇南关起义、1908年2月的钦州起义、4月的河口起义,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起义以及1911年4月27日(阴历3月29日)的黄花冈起义,加上1895年的广州起义和1900年的惠州起义,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共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却唤醒了中国人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在美国闻讯,立即在欧美各国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各国的支持,并于同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29日,在南京举行的17省代表会议上,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到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了临时参议院,公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立宪派和其他旧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以及革命党人的妥协态度,孙中山被迫于1912年2月13日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荐袁世凯以自代。3月8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解职。
孙中山与宋庆龄于1915年在日本结婚
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同年12月,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公然称帝。12月25日,爱国将领蔡锷首先在云南举起了讨袁护国的旗帜,各省纷纷响应。袁世凯被迫取消了帝制,在举国人民的唾骂中一命呜呼。袁世凯死后,中国仍处于各派军阀割据混战的动乱局面。张勋复辟事件发生后,孙中山立即举起护法旗帜,号召国会议员南下护法。1917年9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国会非常会议上,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军政府成立后,滇、桂军阀通过改组军政府排挤孙中山。1918年5月4日,孙中山向非常国会提出辞职,离粤赴沪。自此到1920年11月,孙中山在上海完成了《孙文学说》、《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箸述。为了建立一支真正的革命力量,1919年10月,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此时,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已经爆发。1920年10月,在孙中山的督促下,陈炯明率粤军攻克广州。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新护法军政府。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成立正式政府。
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再赴上海,二次护法运动又告失败。此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3年初驱逐陈炯明后,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并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邀请苏联政治和军事顾问到广州帮助中国革命。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同年10月在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后,应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国事,终因积劳病剧,于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孙中山,原名孙文(1866-1925)。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国民党总理、广州革命政府大元帅。他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缔造者,台湾地区民主、自由、共和的象征。
中华民国国旗
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广东香山(中山)翠亨村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中国国民党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赞扬孙氏“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称他为“革命先行者”。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为“现代中国之父”,而台湾和大陆民间普遍称他为“国父”,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台湾地区的民主象征。
1、家系
孙中山家族的祖居地有“紫金说”和“东莞说”两种说法。“紫金说”由广东学者罗香林在1920年代提出,他认为孙中山的祖居地为广东省东江流域的紫金县公馆地区,与翠亨的孙氏不同宗。“东莞说”为孙中山故乡的翠亨孙氏所提出,此说认为孙氏为汉族,祖居地为广东省东江流域的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主要依据为孙中山家族的族谱。罗香林的“紫金说”提出之后,一直与“东莞说”针锋相对,故而产生了关于孙中山祖居地的争论。“东莞说”一直是被社会主要接受的说法,现在孙氏家族的长子嫡孙孙满等亲属后代均亦认同。虽有“紫金说”与“东莞说”两种学说的争议,但孙中山的祖先从东莞迁居到珠江口西岸的香山翠亨村的情况,则是被公认的。
3家族祖父孙敬贤(1789年~1850年),祖母黄氏(1792年~1869年),父亲孙达成(1812年~1888年),母亲杨氏(?年~1910年)。
3兄弟姊妹长兄孙眉,姊孙妙茜,妹孙秋绮,另有一兄一姐早殇。
3妻妾首任妻子卢慕贞(1867年~1952年),(1884年与孙中山结婚、1915年离婚。)妾陈粹芬。妻宋庆龄(1893年~1981年),(1915年与孙中山结婚,)
3子女子孙科(1891年~1973年),长女孙娫,次女孙婉(又作孙琬)。三人都是卢慕贞所生。
[编辑本段]名字由来
孙文使用过不少名字,多数是为了宣扬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部分则在于表达人生期望。除了下列实际使用的名字外,孙文还用过陈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达生、吴仲等化名,以及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南洋一学生等笔名。1912年民国成立之后,孙氏本人于所有公私档案均以“孙文”署名。在西方,孙氏以“sunyat-sen”(即孙逸仙的粤语的英文音译)之名闻于世。
此外,孙氏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孙氏接受西式教育,不受传统忠君观念的束缚,才敢于如此自称;台湾历史教料书亦采用此说。至于“孙大炮”这个当时政治对手揶揄孙文的外号,在辛亥革命前已有,系粤语“不切实际之人”的意思,暗讽孙文言辞夸大却不实在。
[编辑本段]早年生涯
孙中山在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时(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中国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农民之家,为家中季子。七岁时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1879年,十四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始见“沧海之阔,轮舟之奇”。孙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意奥兰尼书院”(iolanischool)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1881年毕业,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之后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oahucollege)(相当于中学程度)继续学业。1883年由于孙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长送回家乡。同年冬天到香港,与陆皓东一同于公理会受洗入基督教,并就读于拔萃书屋(今日之拔萃男书院)。次年进入中央书院(今日之皇仁书院)。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届毕业生中第二的成绩毕业,并获当时之香港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之后他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
孙中山孙中山最初未言革命,尝于1894年《上李鸿章万言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惟李鸿章断拒。失望之余,孙中山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岛募款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企图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会见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人,准备筹划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目标。最终同年2月12日,孙中山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正式成立了“香港兴中会总会”。其时,杨衢云、谢缵泰等人已先以“开通民智、改造中国”为宗旨创立“辅仁文社”。孙中山以志业相近,遂与辅仁会社接洽,衢云等欣然同意举全社并入兴中会;于是租定总会所一处,托名“干亨行”。2月20日,孙中山于香港大学作公开演讲,并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于香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名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孙中山幼名帝象,读书时取名文,号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则常以中山为名。
1892年7月,孙中山以最优异的成绩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1894年6月,孙中山到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时政,被置之不理。同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接连失败,孙中山进一步认清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愈发坚定了救国的信念。遂赴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革命。这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次年1月,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了香港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因事泄而失败,被迫逃亡海外。清政府将他作为重要国事犯到处悬重赏通缉。此后他在海外16年,先后5次环游世界,在华侨中广泛宣传革命,建立革命组织。
1896年10月,孙中山在英国伦敦被清政府使馆诱捕后经他的老师英国人康德黎营救脱险。1905年8月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里,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孙中山直接领导的起义有1907年5月的黄冈起义、6月的七女湖起义、9月的防城起义、10月的镇南关起义、1908年2月的钦州起义、4月的河口起义,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起义以及1911年4月27日(阴历3月29日)的黄花冈起义,加上1895年的广州起义和1900年的惠州起义,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共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却唤醒了中国人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在美国闻讯,立即在欧美各国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各国的支持,并于同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29日,在南京举行的17省代表会议上,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到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了临时参议院,公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立宪派和其他旧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以及革命党人的妥协态度,孙中山被迫于1912年2月13日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荐袁世凯以自代。3月8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解职。
孙中山与宋庆龄于1915年在日本结婚
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同年12月,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公然称帝。12月25日,爱国将领蔡锷首先在云南举起了讨袁护国的旗帜,各省纷纷响应。袁世凯被迫取消了帝制,在举国人民的唾骂中一命呜呼。袁世凯死后,中国仍处于各派军阀割据混战的动乱局面。张勋复辟事件发生后,孙中山立即举起护法旗帜,号召国会议员南下护法。1917年9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国会非常会议上,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军政府成立后,滇、桂军阀通过改组军政府排挤孙中山。1918年5月4日,孙中山向非常国会提出辞职,离粤赴沪。自此到1920年11月,孙中山在上海完成了《孙文学说》、《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箸述。为了建立一支真正的革命力量,1919年10月,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此时,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已经爆发。1920年10月,在孙中山的督促下,陈炯明率粤军攻克广州。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新护法军政府。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成立正式政府。
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再赴上海,二次护法运动又告失败。此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3年初驱逐陈炯明后,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并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邀请苏联政治和军事顾问到广州帮助中国革命。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同年10月在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后,应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国事,终因积劳病剧,于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孙中山,原名孙文(1866-1925)。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国民党总理、广州革命政府大元帅。他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缔造者,台湾地区民主、自由、共和的象征。
中华民国国旗
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广东香山(中山)翠亨村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中国国民党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赞扬孙氏“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称他为“革命先行者”。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为“现代中国之父”,而台湾和大陆民间普遍称他为“国父”,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台湾地区的民主象征。
1、家系
孙中山家族的祖居地有“紫金说”和“东莞说”两种说法。“紫金说”由广东学者罗香林在1920年代提出,他认为孙中山的祖居地为广东省东江流域的紫金县公馆地区,与翠亨的孙氏不同宗。“东莞说”为孙中山故乡的翠亨孙氏所提出,此说认为孙氏为汉族,祖居地为广东省东江流域的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主要依据为孙中山家族的族谱。罗香林的“紫金说”提出之后,一直与“东莞说”针锋相对,故而产生了关于孙中山祖居地的争论。“东莞说”一直是被社会主要接受的说法,现在孙氏家族的长子嫡孙孙满等亲属后代均亦认同。虽有“紫金说”与“东莞说”两种学说的争议,但孙中山的祖先从东莞迁居到珠江口西岸的香山翠亨村的情况,则是被公认的。
3家族祖父孙敬贤(1789年~1850年),祖母黄氏(1792年~1869年),父亲孙达成(1812年~1888年),母亲杨氏(?年~1910年)。
3兄弟姊妹长兄孙眉,姊孙妙茜,妹孙秋绮,另有一兄一姐早殇。
3妻妾首任妻子卢慕贞(1867年~1952年),(1884年与孙中山结婚、1915年离婚。)妾陈粹芬。妻宋庆龄(1893年~1981年),(1915年与孙中山结婚,)
3子女子孙科(1891年~1973年),长女孙娫,次女孙婉(又作孙琬)。三人都是卢慕贞所生。
[编辑本段]名字由来
孙文使用过不少名字,多数是为了宣扬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部分则在于表达人生期望。除了下列实际使用的名字外,孙文还用过陈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达生、吴仲等化名,以及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南洋一学生等笔名。1912年民国成立之后,孙氏本人于所有公私档案均以“孙文”署名。在西方,孙氏以“sunyat-sen”(即孙逸仙的粤语的英文音译)之名闻于世。
此外,孙氏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孙氏接受西式教育,不受传统忠君观念的束缚,才敢于如此自称;台湾历史教料书亦采用此说。至于“孙大炮”这个当时政治对手揶揄孙文的外号,在辛亥革命前已有,系粤语“不切实际之人”的意思,暗讽孙文言辞夸大却不实在。
[编辑本段]早年生涯
孙中山在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时(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中国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农民之家,为家中季子。七岁时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1879年,十四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始见“沧海之阔,轮舟之奇”。孙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意奥兰尼书院”(iolanischool)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1881年毕业,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之后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oahucollege)(相当于中学程度)继续学业。1883年由于孙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长送回家乡。同年冬天到香港,与陆皓东一同于公理会受洗入基督教,并就读于拔萃书屋(今日之拔萃男书院)。次年进入中央书院(今日之皇仁书院)。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届毕业生中第二的成绩毕业,并获当时之香港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之后他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
孙中山孙中山最初未言革命,尝于1894年《上李鸿章万言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惟李鸿章断拒。失望之余,孙中山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岛募款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企图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会见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人,准备筹划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目标。最终同年2月12日,孙中山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正式成立了“香港兴中会总会”。其时,杨衢云、谢缵泰等人已先以“开通民智、改造中国”为宗旨创立“辅仁文社”。孙中山以志业相近,遂与辅仁会社接洽,衢云等欣然同意举全社并入兴中会;于是租定总会所一处,托名“干亨行”。2月20日,孙中山于香港大学作公开演讲,并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