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嘉庆、同治、光绪、宣统都非嫡子
乾隆为什么不立嫡子呵呵,他倒是想立嫡子,可惜没有。
乾隆只有两个嫡子,都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所生。这两个孩子都曾被立为太子,结果都在乾隆之前去世。
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乾隆皇帝的第二子出生了,这个婴儿是乾隆帝嫡福晋所生。由于清代以前的皇帝没有一位是嫡长子,所以雍正皇帝非常重视这个孙子,并亲自赐名永琏,暗示在乾隆之后立他为皇帝。乾隆皇帝即位后,马上将传位永琏的诏书放在了正大光明匾后,谁知永琏并不是当皇帝的命,只活了9年就离开了人世。
其后不久,皇后又生下了皇七子永琮,一心完成祖先遗愿的乾隆皇帝,马上决定立这位嫡子为太子。谁知传位永琮的诏书刚放到正大光明匾后,两岁的永琮也离开了人间。
乾隆一生有十七个儿子,嘉庆皇帝永琰排行第十五。按照清朝“立长、立嫡”的皇位传承原则,排行靠后且是庶出的永琰,几乎没有继承大统的可能。乾隆最初也确实没有把他列入考虑范围。但老天似乎总是故意与乾隆过不去,嫡次子永琏、嫡七子永琮相继夭亡,其他皇子也有大多英年早逝。到了永琰出生的时候,他的十四个兄长中有八个已经死去,就连深受乾隆宠爱的皇五子永琪也在几年后早逝,诸皇子中可备乾隆选择的范围已经变得非常小了。为此,乾隆皇帝不得不放下祖制,从剩下的几个年幼、庶出的皇子中另择储君。
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水落石出般的成为乾隆皇帝为数不多的儿子中的佼佼者。永瑆聪明睿智、才气横溢,做事很有主见;永琰性格内向、性情凝重,为人规矩仁孝。在大清国力日益衰减的情况下,按说由永瑆这样一位性格鲜明、颇有主张的皇子来继承皇位,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但事实上,乾隆却把皇位传给了永琰。
乾隆选择接班人所遵循的原则,就是后来者必须不容置疑的遵从他的意志,不打折扣的继承他的政策,不遗余力的维护他的权威,并把自康熙以来开创的盛世一直保持下去。永琰忠厚老实、规规矩矩、重视仁孝,对乾隆的话一向言听计从,无疑最符合乾隆皇帝的选嗣标准。朝中的明眼人都能够看得出乾隆对永琰的态度和用心,就连当时来京的朝鲜使者也多次向朝鲜国王汇报:“永琰为人持重、度量豁达,最为乾隆皇帝喜爱。”
其实,乾隆皇帝之所以选择永琰做接班人,还有一个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想放权。尽管乾隆皇帝曾有过“朕八旬有六归政”、“不敢与皇祖六十有零的年数等同”的誓言,但等他年老昏聩的时候,越发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看的比自己的命还重要,一丝一毫也不肯相让,哪怕这个与自己分羹的人是自己的亲儿子。如何做到“退而不退”,如何在有生之年继续风光的把持朝政,这是乾隆皇帝在风烛残年时最关心的事情。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选择一位恪守仁孝、老实巴交、唯父命是从的接班人,而永琰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果然,乾隆在传位的同时明确宣布:“凡遇军国大事和用人事宜,决不会置之不问,仍要亲自处理。”退位后,乾隆仍然自称为“朕”,他的谕旨称为“敕旨”;对前来进贡的朝鲜使者有板有眼的说道:“我虽然归政,但大事还是我办!”;他借口已经在养心殿居住了六十年,只有这里才“安全吉祥”、便于召见群臣,无论如何也不肯搬出去;为了限制嘉庆,他还一度上演了“传位不传玺”的闹剧;本来嘉庆即位改元后,全国上下应该统一使用嘉庆新历,可宫廷中还是用乾隆年号,如乾隆六十一年、六十二年;新皇帝即位后,钱币应该改铸“嘉庆通宝”,可那几年却是乾隆、嘉庆两个年号的通宝各铸一半……在父皇的淫威下,以仁孝著称的嘉庆,只能没头没脑的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二皇帝”。
不能否认,永琰还是很有资质的。他勤奋好学,六岁读书,十三岁通五经,之后跟从多个师傅学习今体诗和古体诗,文化基础非常坚实。尤其是在从十四岁被秘密立储到三十五岁登基的漫长的二十多年中,他接受住了具有丰富政治经验的乾隆皇帝的时时观察和种种考验,并最终被确立为下任皇帝,都说明永琰的品质、才干绝非等闲。不过,他的这种资质才干,用在恪守仁孝、唯命是从、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等方面还算说得过去,但用在安邦治国、开拓进取上就会显得异常的苍白无力。
乾隆生有17子。
爱新觉罗•永璜,长子,定安亲王。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爱新觉罗•永琏,次子,端慧太子。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爱新觉罗•永璋,三子,循郡王。母宝亲王侧妃苏佳氏。
爱新觉罗•永珹,四子,履端亲王,出为履懿亲王爱新觉罗允祹后。母嘉嫔金佳氏。
爱新觉罗•永琪,五子,荣纯亲王。母愉贵人珂里叶特氏。
爱新觉罗•永瑢,六子,质庄亲王,出为慎靖郡王爱新觉罗允禧后。母纯妃苏佳氏。
爱新觉罗•永琮,七子,哲亲王。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爱新觉罗•永璇,八子,仪慎亲王。母嘉妃金佳氏。
爱新觉罗•永瑜,第九子,早殇。母嘉妃金佳氏。
爱新觉罗•永玥,第十子,早殇。母舒妃叶赫那拉氏。
爱新觉罗•永瑆,十一子,成哲亲王。母嘉贵妃金佳氏。
爱新觉罗•永璂,十二子,贝勒。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爱新觉罗•永璟,早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爱新觉罗•永璐,早殇。母令贵妃魏佳氏。
爱新觉罗•颙琰,十五子,清仁宗,嘉庆帝。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爱新觉罗•永𤥢,第十六子,早殇。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爱新觉罗•永璘,十七子,庆僖亲王。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嫡子是不是长子呢,那么就是贤者做皇帝了从康熙时代后期已经玩正大光明了,连雍正也继续玩正大光明的游戏,他如果想改的话,可能性不高,同时被阻性也非常强大,所以就没玩……康熙后期,发生了诸皇子争储事件。我们知道康熙皇帝从他十三虚岁生了第一个儿子之后,一口气生了三十多个儿子,到了康熙后期,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他的儿子们斗成了一锅粥。雍正即位后,总结教训,宣布秘密立储,皇帝在位时即秘密决定继承人,将立储诏书置于寝宫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皇帝临死或死后由大臣开启宣布。乾隆三十八年,将秘密立储制制度化。秘密立储制度,摆脱了“嫡长”观念的束缚,避免了皇子间的公开争斗,排除了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维护了皇族内部的政治稳定。杨珍在《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中总结秘密立储制的四项基本内容:
▲皇帝全权决定储君人选
▲择贤而立
▲对储君暗中考察和培养
▲对储君人选及相关问题严格保密
自古太子难当,表现的过于突出则怕老皇帝疑心抢班夺权,表现收敛就会被认为是懦弱不足以担当大任,还要时时提防弟兄们的暗箭。所以多少宫廷政变、父子相残都是由太子问题引发的。所以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它保证了皇帝对于选择继承人问题的绝对独裁,排除了其他势力的干扰。同时对未来的继承人也是一种保护。这种保护体现在,首先使他不至于过分突出而遭致攻击,其次一旦皇帝决定换人,被换的继承人也能得到保全。我们可以看历史上一旦太子当不成了,多数是死路一条。这一制度的建立对于皇帝专制集权的加强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是不是可以解决你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