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出版的今年第七期《书法》杂志,刊登了一篇署名王铁的长篇文章,题目是《辨疑〈研山铭〉》,笔者看来,这篇文章以充分的论据证明了所谓米芾真迹的《研山铭》原来是明末制造的一件假货。
当2002年九、十月份中贸圣佳拍卖公司在全国展开大规模的宣传《研山铭》的时候,笔者就曾经心有疑问,这麽重要的“国宝级”的书法珍品,从宣传的材料来看,似乎在清朝乾隆以前从没有什麽历史著录,突然冒出这麽一件“重宝”,令人有些不敢相信。但经过中国书法家协会与拍卖公司共同召开的大型专家研讨会,几十位专家纷纷叫好,虽然有不少人也提出了不少的疑问,但会议总的意见仍然下结论认为《研山铭》是米芾真迹无疑,而且是其精品。有些疑问只是疑问而已,并无什麽证据。会议出版了专集,并将其中的一些关键文章,如研究米芾书法的专家,教授博导曹宝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全国著名书画鉴定专家单国强等人的文章在一些著名的报刊杂志发表以广为宣传。其主要观点如下:
(1):启功,徐邦达等大师一致认为是米芾真迹,并在杂志上刊登启功等观看《研山铭》的照片,以证明所言不虚。
(2):曹宝麟以专家的身份,对《研山铭》每个字一个一个进行分析,并从米芾其他帖中找出相似的字,以证明《研山铭》每个字都像米芾写的。
(3):单国强对所有的问题都给予了总结论述,并重点指出,由于有米芾子米友仁的权威鉴定意见,米友仁的跋又属真迹无疑,故可肯定《研山铭》是真迹无疑。
(4);历史著录不是判定是否真迹的必要条件,主要看文物本身,没有有关的历史著录照样可以下结论。
正是根据以上的意见,故宫(国家文物局拨款)斥3300万巨资将其收购。
半年以后,著名画家范曾,故宫原副院长杨新在有关杂志发表文章,对《研山铭》是否是米芾的真迹提出了质疑,质疑的主要根据是《研山铭》的字写得非常拙劣,“丑的不堪入目”,米友仁跋“笔力纤弱,描摹痕迹明显”。但肯定方写文驳斥,认为《研山铭》写得非常好,非米芾写不出。何况,启功、徐邦达都说好,难道你比他们还权威?
因此,一年多以来,再没有人提出什麽质疑的意见,一片颂扬“国宝回归”“爱国壮举”之声。
今读王铁先生的《辨疑〈研山铭〉》,顿觉豁然开朗。原来虽然看了很多文章,总觉得还有一些疑问不能很好解释,但那麽多的权威都说“必真无疑”,又是国家文物局出钱买的,咱老百姓还能说些什麽。但现在看来,只要有“铁的证据”,再大的权威也不能一手遮天。
该文没有去争论字写的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因为说不清,你的一万句现在顶不住启功一句。该文主要从历史著录中去寻找证据。前面说道,笔者认为,《研山铭》最大的疑问就是没有什麽历史著录,这麽重要的“煊赫名迹”居然没有什麽“流传有绪”的纪录实在令人不解。但专家们都说,没有历史著录没关系,主要看东西本身,历史著录有没有无所谓。《研山铭》就是没有历史著录,又能怎麽样?还有很多东西也没有历史著录,该认定照样认定。可是,王铁先生的文章恰恰就在历史著录上发现了历史的真相。
《辨疑〈研山铭〉》不仅找到了有关《研山铭》的历史著录,而且是有11条之多!其中起码有一半以上的著录都与《研山铭》有直接密切的关系。通过环环相扣的历史著录的引证和分析,《辨疑〈研山铭〉》自然而然的下了结论,不仅《研山铭》本身是假的,而且,被引为权威鉴定意见的米友仁的鉴定跋语和所谓米芾外甥王庭筠的跋语都是假的!
这11条历史著录都是来自元朝至明朝至清朝有关中国古代书画的著名著作,是历史上白纸黑字的“硬件证据”,不是那种你可以说好我可以说不好的“软件证据”。奇怪的是,其中的最重要的一些证据那麽多专家为什麽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出过呢?应该说,《辨疑〈研山铭〉》所引的一些中国古代书画方面的书都是些比较著名的著作,并非僻书,应该是专家们的必读书,要花几千万买一件东西这些书都不翻一下吗?如果这些书都不看,还是专家吗?如果看过这些历史著录,为什麽会公然说没有这些历史著录呢?为什麽隐瞒呢?
现在重要的问题是,不管是什麽原因,不管这其中有无猫腻,既然《辨疑〈研山铭〉》这篇文章已经提出了看起来是确凿无疑的证据,国家有关单位就应该尽快作一官方的权威结论,如已肯定《研山铭》为假货,应立即要求有关拍卖公司退货,不能让3300万的国家巨资买一假货就完了,也避免让世人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