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诸葛我评说
评论历史人物就不能从小说的角度出发,而应从史料的角度来看,更应该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而非事后。蜀的灭亡并非某个人的责任,而是综合国力的问题。
诸葛亮此人的大缺点是有的,最主要的有,
1。事无巨细必亲为之,身为国家辅政重臣,手握军政大权,很多下属做的事就应该放手让下属做,自己应该把重点放在战略和大政上,但诸葛同志事事插手,件件操心,这实际上打乱了国家的行政。
2。诸葛治蜀,只能做到以已之表率服众,不能做到团结、融合蜀国人才。更不能为蜀国的长远培训人才。自刘备死后,蜀国内部的人事斗争是很激烈的,诸葛亮始终未能做到群臣一心,这使得后期的蜀国诸臣离心离德,文武对立。强敌当前,各打算盘。蜀的灭亡并没有经过太久的时间,也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便是明证。
诸葛亮并没有杰出的军事统帅才能,他的特长在于政治,包括隆中对提出的三分方略,其重要之处也是在政治上,而非军事。他的种种神机妙算不过是三国演义小说的功劳。诸葛同志即没有借过箭也没有唱过空城计,但这并非诸葛亮的错误和缺点。要知道刘备托孤时,顾命大臣是两个,文的是诸葛,武的是李严。数年后,诸葛,李严争权,李被搞掉了,这是后话。
刚才楼上的列举的诸葛同志的事迹不太妥当,首先,与孙权争荆洲三郡的是刘备出的头,当时孙刘两家是准备开战的,不过魏当时用兵汉中,刘备不得不妥协。正史上自始至终没有借荆洲的说法,更不用说还。孙吴之所以对荆洲感兴趣是因为荆洲身为战略重洲,若孙吴没有荆洲的话,整个长江中下游便毫无安全可言。因此,孙吴建国之初便打起了荆洲的主意,孙家的小霸王同志就是在战斗中被刘表手下大将黄祖干掉的。诸葛同志的隆中对中,对荆洲方向在短期内提的是防御,不是进攻,(只待北方有变,遣一上将军。。。。),因此,诸葛同志对于关羽攻襄樊并不承担指挥责任,也不能承担分不清形势,忽悠东吴的责任。
关羽攻襄樊时机不对,此时蜀军主力刚拿下汉中,未及休整,蜀地也需要留军驻守,能够机动的部队非常有限。因此,客观上是无力支援关羽的。此时负责军事决策的是刘备本人,不是诸葛亮。更何况,是关羽自已打荆洲还是刘备的命令是件无头公案,但可以肯定的事情是,此事与诸葛亮无关,因为那时他在成都负责行政。关羽死后,孙吴一度把首都迁到了武昌,还对魏讲和,凭实力,蜀是拿不回荆洲的,但蜀又非争荆洲不可,这不是冲动,而是因为没有了荆洲,刘备就丧失了争天下的根基。失去了最重要的人口和财力。只能是偏安西南一角,势力无法扩大,坐等灭亡。荆洲之地,刘备不得不争,只可惜他打输了。
最后,谈谈马谡,失街亭对蜀国的打击是比较大的,这是事实,诸葛同志用人失察也是事实,但失街亭绝非蜀魏两国战争的转折点。更不是诸葛同志的大缺点。何故?请细想,街亭之战时,蜀军分军三处,仓促间得知魏军主力行将到来,这才临时调兵阻击,此战就算是魏延亲上也未必能胜,何况诸葛同志身边无人。退一万步讲,就算是马谡守住了街亭又如何?仍然是与魏国对峙的局面而已,最终仍然是个粮尽兵退的下场。此时的蜀军数量撑破天也没有十五万人。根本就没有实力打长安,诸葛亮数次北伐,都因补给不足而退,这是最致命的地方。
诸葛亮谦虚、谨慎、认真又尽职,或许谈不上雄才大略,但在实务管理上几乎是第一流的,人格、担当、技巧也的确无懈可击,称得上是中国史上杰出的政治人物。
诸葛亮为相国,安抚百姓,倡导礼仪规范,裁减官员,尊崇制度,开诚心,布公道。做事尽忠而有益社会者,虽是仇人也必有奖赏;违犯法令而做事怠慢者,虽是亲人也一定处罚。承认错误,努力改过向善,虽是重罪,也会加以原谅;巧辩脱罪,变本加厉,虽是轻罪,也。必加以戮诛。善再小也必会受到奖赏,恶再小也必会遭到贬滴。处理行政工作以精练为主,重视事情的本质,要求事事确实,对虚构好表现者常公开责备c是以邦域之内,皆敬爱又热爱之,刑法和政令虽严峻却毫无怨恨者,以其用心公平面劝戒明确也。称得上是懂得治理之道的长才,即使管件和萧何,也比不上他。
对于历史人物,由于立场的不同,后代的评价带有高有低、有好有坏、有正有邪,但数千年来,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却都是正面的,或许有程度的高低,但基本立场则是清一色的赞扬、钦敬及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