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塑造的艺术形象之一周瑜,曾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据陈寿的《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历史上的周瑜年轻貌美,风流儒雅。他为人宽宏大度,不计个人恩怨,很得部将和其他人的拥护,只是与程普关系一度稍微紧张。但据《江表传》记载,那实际情况是程普因为自己年纪比周瑜大,而地位却比周瑜低,所以心中不服,于是便多次凌侮周瑜。可是周瑜能够“折节容下”,从不与程普计较。最后,程普对周瑜不得不“敬服而亲重之”,感动得对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见《三国志·周瑜传》裴注)。为将能够如此虚怀若谷,谦让服人,不能不说是周瑜的一种美德。
周瑜生活在一个沧海横流的时代,他本人担任孙权一方的最高军事将领,其军务之繁忙可想而知。照常理讲,在这种情况下,必然无心顾及其它。但恰恰相反,周瑜偏有雅兴。比如他对音乐就十分喜爱,并且有着很高的欣赏能力。饮酒“虽三爵以后”,如果乐曲演奏有了错误,他一定能听出来。一听出来就回头看演奏的人,以致使当时人把这种情况编成歌谣:“曲有误,周郎顾”。
构成周瑜的性格特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器量狭小,忌才妒能,在处理较复杂关系时眼光短浅。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宽宏大度、目光远大的人。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小说中的周瑜却作了与此完全相反的描写。如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中,写孙权决定抗曹,并命周瑜组织迎敌作战。周瑜这时以为孙权抗曹决心已坚,但诸葛亮却对周瑜说,孙权虽已决定抗曹,但仍有顾虑,应当再作进一步的解释。周瑜听后,立即去见孙权,果然,孙权的心理与诸葛亮分析的一样。小说中写道:“周瑜谢出,暗忖日:‘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只是由于鲁肃的劝阻,才没有杀成。后来,又多次设计要杀诸葛亮。这虽然有为“江东”考虑的成分,但毕竟表现了周瑜的器量狭小,忌才妒能,容不得人。同时也说明了周瑜目光短浅,对联合抗曹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试想,如果周瑜真的杀了诸葛亮,那么孙刘联盟就可能破裂,就会给曹操造成可乘之机。那样一来,赤壁之战的胜负就很难料定了。而诸葛亮却与周瑜恰恰相反,他对于周瑜的每次迫害不但了如指掌,而且都有周密的计策去应付。凭着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欲置周瑜于死地,并不是一件十分难办的事。但诸葛亮关心的是抗曹大局,他的各种策略都是以巩固孙刘联盟,共同抗曹为前提的,“用奇谋孔明借箭”一事就很有说服力。周瑜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枝箭,而造箭材料又不给齐备,这本是想利用军法来置诸葛亮于死地。诸葛亮深知此情,却没有反过来报复周瑜,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在曹操处“借”得十万枝箭。就是在这样对照性的描写中,周瑜的器量狭小、忌才妒能、目光短浅和诸葛亮的宽宏大量、顾大局、有远见的性格,都非常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由此可见,罗贯中对周瑜作这种与史书记载截然相反的描写,纯粹是为了衬托诸葛亮。
构成周瑜性格特征的再一个明显特点是容易冲动和意气用事,遇事不冷静,不够谨慎。在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中,周瑜的这个特点就表现出来了。诸葛亮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来劝说周瑜抗曹。当诸葛亮见到周瑜时,周瑜故意对诸葛亮说准备降曹,诸葛亮就在谈话中故意引了曹植《铜雀台赋》中“挟二桥于东南兮,若长空之螮蝀”二句来激怒周瑜,说这是曹操想把江东的大乔和小乔抢去据为己有。因孙策和周瑜的妻子正是大乔和小乔,合称“二乔”,所以周瑜听了以后,便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日:“老贼欺吾太甚!”并对诸葛亮说:“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周瑜的本心并不是想降曹,他故意说降曹是想以此要挟诸葛亮,想让诸葛亮来求他助刘备破曹。没想到被诸葛亮抓住要害一激,周瑜便沉不住气,轻而易举地中了诸葛亮的计,自己反倒去求诸葛亮来帮助破曹。其容易感情冲动的特点鲜明地表现出来了。此后,这个特点表现得愈加明显。他派诸葛亮到聚铁山去烧曹操的粮草,实际上是想借曹操的手杀诸葛亮。诸葛亮明知周瑜的用心,但却顺利地接受了任务,并且装作真要去烧粮草的样子。同时却嘲笑说:“吾水战、步战、马战、车战,各尽其妙,何愁功绩不成,非比江东公与周郎辈止一能也。”意思是周瑜只能水战,不会陆战。周瑜听到这话以后,便大怒:“何欺我不能陆战耶!不用他去!我自引一万马军,往聚铁山断操粮道。”为了反击诸葛亮的一句嘲笑,竟置统帅责任于不顾,要亲自去赌胜负,其感情冲动、意气用事竞达到了这样严重的程度!诸葛亮看到目的已达到,便提醒周瑜,曹操粮草重地,必有重兵守卫,岂能容人轻易烧掉!并且告诫周瑜,重要的是同心破曹,不要互相残害。这时周瑜大约记起了自己原来是想利用这个计策加害诸葛亮,现在被诸葛亮说破,也就只得作罢。赤壁之战以后,紧接着写了三气周瑜,也都表现了周瑜容易冲动、好感情用事的特点。在周瑜的这个特点的映衬下,诸葛亮则表现出一种胸有成竹、沉着老练和深谋远虑的性格特征。关于这一点,毛宗岗在第五十七回曾经批道:“周瑜少年,经怒不起,盖其读书养气之学不及孔明耳”。毛氏指出周瑜“读书养气之学不及孔明”,道出二人的不同性格特点这是对的,可惜他未能就此详加分析。
历史上的周瑜志向高远,
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抗曹,并慧眼预见到曹军的劣势,赤壁之战主要是周瑜的功劳
程普因周瑜年轻地位却比自己高,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也并不计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
周瑜上疏给孙权,疏中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周瑜戎马一生,具有独到的眼光和伟大的抱负,而且精通音乐
有大度,心胸宽广,大体能得人心
三国志》陈寿曰:“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论到周瑜才干时,陈寿多次以“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等词相称,这种英华才气明显别与诸葛亮的名士风度。周郎之才,更多为少年朝气,锐意进取自信飞扬的英霸之气。
这才是历史上真的周瑜,而三国一面就带有作者自己的想法了,褒诸葛亮,贬周瑜,那是罗贯中的创作需要有才有脸,有车有房,有地位,有娇妻,在小说中显得很小心眼。
三国演义不太准把周瑜给丑化了,也把一些周瑜
的功劳给你诸葛亮
不过总提来说就是张的帅,有才,工作勤奋
就算是《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也不是气量狭小的。是个雄才大略,忠君爱国的帅才。孔明赖借着荆州不还,还抢别人功劳,强占南郡,难道这样也一并给了吗?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塑造的艺术形象之一周瑜,曾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据陈寿的《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历史上的周瑜年轻貌美,风流儒雅。他为人宽宏大度,不计个人恩怨,很得部将和其他人的拥护,只是与程普关系一度稍微紧张。但据《江表传》记载,那实际情况是程普因为自己年纪比周瑜大,而地位却比周瑜低,所以心中不服,于是便多次凌侮周瑜。可是周瑜能够“折节容下”,从不与程普计较。最后,程普对周瑜不得不“敬服而亲重之”,感动得对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见《三国志·周瑜传》裴注)。为将能够如此虚怀若谷,谦让服人,不能不说是周瑜的一种美德。
周瑜生活在一个沧海横流的时代,他本人担任孙权一方的最高军事将领,其军务之繁忙可想而知。照常理讲,在这种情况下,必然无心顾及其它。但恰恰相反,周瑜偏有雅兴。比如他对音乐就十分喜爱,并且有着很高的欣赏能力。饮酒“虽三爵以后”,如果乐曲演奏有了错误,他一定能听出来。一听出来就回头看演奏的人,以致使当时人把这种情况编成歌谣:“曲有误,周郎顾”。
构成周瑜的性格特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器量狭小,忌才妒能,在处理较复杂关系时眼光短浅。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宽宏大度、目光远大的人。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小说中的周瑜却作了与此完全相反的描写。如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中,写孙权决定抗曹,并命周瑜组织迎敌作战。周瑜这时以为孙权抗曹决心已坚,但诸葛亮却对周瑜说,孙权虽已决定抗曹,但仍有顾虑,应当再作进一步的解释。周瑜听后,立即去见孙权,果然,孙权的心理与诸葛亮分析的一样。小说中写道:“周瑜谢出,暗忖日:‘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只是由于鲁肃的劝阻,才没有杀成。后来,又多次设计要杀诸葛亮。这虽然有为“江东”考虑的成分,但毕竟表现了周瑜的器量狭小,忌才妒能,容不得人。同时也说明了周瑜目光短浅,对联合抗曹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试想,如果周瑜真的杀了诸葛亮,那么孙刘联盟就可能破裂,就会给曹操造成可乘之机。那样一来,赤壁之战的胜负就很难料定了。而诸葛亮却与周瑜恰恰相反,他对于周瑜的每次迫害不但了如指掌,而且都有周密的计策去应付。凭着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欲置周瑜于死地,并不是一件十分难办的事。但诸葛亮关心的是抗曹大局,他的各种策略都是以巩固孙刘联盟,共同抗曹为前提的,“用奇谋孔明借箭”一事就很有说服力。周瑜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枝箭,而造箭材料又不给齐备,这本是想利用军法来置诸葛亮于死地。诸葛亮深知此情,却没有反过来报复周瑜,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在曹操处“借”得十万枝箭。就是在这样对照性的描写中,周瑜的器量狭小、忌才妒能、目光短浅和诸葛亮的宽宏大量、顾大局、有远见的性格,都非常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由此可见,罗贯中对周瑜作这种与史书记载截然相反的描写,纯粹是为了衬托诸葛亮。
构成周瑜性格特征的再一个明显特点是容易冲动和意气用事,遇事不冷静,不够谨慎。在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中,周瑜的这个特点就表现出来了。诸葛亮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来劝说周瑜抗曹。当诸葛亮见到周瑜时,周瑜故意对诸葛亮说准备降曹,诸葛亮就在谈话中故意引了曹植《铜雀台赋》中“挟二桥于东南兮,若长空之螮蝀”二句来激怒周瑜,说这是曹操想把江东的大乔和小乔抢去据为己有。因孙策和周瑜的妻子正是大乔和小乔,合称“二乔”,所以周瑜听了以后,便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日:“老贼欺吾太甚!”并对诸葛亮说:“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周瑜的本心并不是想降曹,他故意说降曹是想以此要挟诸葛亮,想让诸葛亮来求他助刘备破曹。没想到被诸葛亮抓住要害一激,周瑜便沉不住气,轻而易举地中了诸葛亮的计,自己反倒去求诸葛亮来帮助破曹。其容易感情冲动的特点鲜明地表现出来了。此后,这个特点表现得愈加明显。他派诸葛亮到聚铁山去烧曹操的粮草,实际上是想借曹操的手杀诸葛亮。诸葛亮明知周瑜的用心,但却顺利地接受了任务,并且装作真要去烧粮草的样子。同时却嘲笑说:“吾水战、步战、马战、车战,各尽其妙,何愁功绩不成,非比江东公与周郎辈止一能也。”意思是周瑜只能水战,不会陆战。周瑜听到这话以后,便大怒:“何欺我不能陆战耶!不用他去!我自引一万马军,往聚铁山断操粮道。”为了反击诸葛亮的一句嘲笑,竟置统帅责任于不顾,要亲自去赌胜负,其感情冲动、意气用事竞达到了这样严重的程度!诸葛亮看到目的已达到,便提醒周瑜,曹操粮草重地,必有重兵守卫,岂能容人轻易烧掉!并且告诫周瑜,重要的是同心破曹,不要互相残害。这时周瑜大约记起了自己原来是想利用这个计策加害诸葛亮,现在被诸葛亮说破,也就只得作罢。赤壁之战以后,紧接着写了三气周瑜,也都表现了周瑜容易冲动、好感情用事的特点。在周瑜的这个特点的映衬下,诸葛亮则表现出一种胸有成竹、沉着老练和深谋远虑的性格特征。关于这一点,毛宗岗在第五十七回曾经批道:“周瑜少年,经怒不起,盖其读书养气之学不及孔明耳”。毛氏指出周瑜“读书养气之学不及孔明”,道出二人的不同性格特点这是对的,可惜他未能就此详加分析。
历史上的周瑜志向高远,
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抗曹,并慧眼预见到曹军的劣势,赤壁之战主要是周瑜的功劳
程普因周瑜年轻地位却比自己高,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也并不计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
周瑜上疏给孙权,疏中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周瑜戎马一生,具有独到的眼光和伟大的抱负,而且精通音乐
有大度,心胸宽广,大体能得人心
三国志》陈寿曰:“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论到周瑜才干时,陈寿多次以“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等词相称,这种英华才气明显别与诸葛亮的名士风度。周郎之才,更多为少年朝气,锐意进取自信飞扬的英霸之气。
这才是历史上真的周瑜,而三国一面就带有作者自己的想法了,褒诸葛亮,贬周瑜,那是罗贯中的创作需要有才有脸,有车有房,有地位,有娇妻,在小说中显得很小心眼。
三国演义不太准把周瑜给丑化了,也把一些周瑜
的功劳给你诸葛亮
不过总提来说就是张的帅,有才,工作勤奋
就算是《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也不是气量狭小的。是个雄才大略,忠君爱国的帅才。孔明赖借着荆州不还,还抢别人功劳,强占南郡,难道这样也一并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