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和团袭杀法军小队(资料图片)
金融危机的来临,有时是因金融系统本身出现问题引爆的,有时则是在外力的压迫下产生的。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在北京闹得惊天动地,许多金融机构都受到了影响。如何来破解战乱中的金融困局,成为摆在北京当局面前的现实问题。其时,担任顺天府尹(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长)的是干练精明的贵州人陈夔龙。作为当事人,他在自己的《梦蕉亭笔记》中,对其中一场危机的起源与化解作了清楚的记述。
当时,闹得正凶的义和团一时兴起,放火烧了大栅栏(京城地名)中的一家洋货铺,火势迅猛,成燎原之势,把大栅栏东面的珠宝市的整个市面烧为灰烬。而当时的二十多家炉房,就设在珠宝市。所谓炉房,其实就是金库。因为当时使用的货币主要是银两,须熔铸后方好保存,炉房最初就是代客熔银的地方,后来逐渐演变为存银兑银的机构。珠宝市的那二十多家炉房平常信誉最好、最有影响力,足可以和现在的几大国有银行比肩。试想,如果没有了金库,那银行是发不了钱的。同理,炉房毁了,那钱庄、钱铺自然也兑不出钱来。因此,义和团的这一场火,烧毁的不只是几栋楼宇,烧毁的几乎是整个金融市面。
果然,因为炉房被烧,东四牌楼最著名的钱铺——恒兴、恒利、恒和、恒源(世人通常称其为“四恒”),第二天就歇业了。这可非同小可!这四家钱铺,在京城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信用最好、流通最广,如果就这么停业了,那可是关系到京城数十万人的财产生计问题。一时间,人心惶惶,大有末日来临之势。
作为地方官的陈夔龙,自然得负起救市的责任,不然朝廷问责的话,他也担待不起。何况,慈禧也当面过问了:“你是地方官,难卸其责,可这事究竟怎么办理?我想四恒并非是没有钱,不过为炉房所累,一时周转不过来,如果是他们银根见紧,官家可先借钱给他们,从速开市,免得大家受苦。你赶快找这些钱铺商量办法,最好三天内办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然有慈禧的指令在,但陈夔龙还是愁得不行。谁都知道救市要靠政府注资,可要政府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银子,难!他思来想去,找了许多人,都想不出好法子。最后一个名叫邢兆英的小官献了一条计策,他说,要筹款接济四恒,京城共有一百多家当铺,都很有钱,如果发一道命令,让每家借一万两银子给政府,那就是一百多万两,完全可以缓解这场金融危机。这确实可算是一条权宜之计。但陈夔龙知道,对这些当铺可不能轻易下手,因为这里面有好多铺子是有权有势的人入了股的。再者,靠官势去硬借,归根结底不好。陈夔龙又想到,慈禧可是当面答应可以用政府的钱去接济四恒的,虽然顺天府没有钱,但朝廷应该还有钱可借,那就不必去找当铺的麻烦了。
可是,借官银也并非易事,至少要有过硬的担保才行。四恒借了官款,如果万一不还,陈夔龙一介穷京官,如何担待得起?经过商议,他们还是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京城里大宗商务,如木厂、洋货庄、山西票庄、粮食铺、当典铺,都曾经借有四恒的银两,四恒都收了借据的。把这些抵押给清廷,再把宫里面的银子借出来,应该是可行的。陈夔龙把这个办法报到慈禧那里,迅速得到了批准。
事情至此应该有个圆满的结果,可这时又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波折。陈夔龙奏请的一百万两银子,其中五十万两由皇宫库存发出,另五十万两由户部交付。皇宫那五十万两第二天就发了;而户部那边,因为战乱,户部工作人员星散,办公地变成了驻兵地,那五十万两哪里领得出来?正在这时,有人指了一条明路,说户部有座内库在东华门内,咸丰年间英法联军侵略京城时,咸丰曾命提银一百万两,存在那个内库,以备急用。这笔巨款已经四十年未曾动用过。真是不幸中的万幸,陈夔龙赶紧找人办手续,把五十万两银子从东华门内库领了出来,交付四恒。
一场惊心动魄的金融危机就这样化解了。这一过程看似曲折反复,实质上还是很简单的,那就是靠政府注入大笔资金来救市——这和现在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当时战乱四起,局势动荡,做任何一件事都不容易,找这么一大笔钱更非易事。好在陈夔龙还算干练,和朝廷的关系也不错。否则就只有听天由命、望乱兴叹,让老百姓置身于水火中了。在自己的笔记中,对这件事,陈夔龙很有一些宿命论的感慨。或许,在他看来,能完成如此一件艰巨的任务,实在是一种奇迹,大概就像做梦一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