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渐改最终还是避不开技术跳越 技术上的更新换代不是兴之所至或者追逐时尚,是有切实的技术原因的。美国放弃机头进气,是为了空出机头空间安装雷达,也有两侧进气口容易灵活实现单发或者双发的原因。在雷达技术尚不发达的
50
年代初,放弃雷达的安装空间并不是太大不了的事,但这条死胡同不久就见底了。涡喷发动机体积小、重量轻、技术简单、推力大,但是耗油高、红外特征大。这条死胡同见底的时间比较晚,但到苏联发展第三代(在苏联称为第四代,苏联将
40 年代和 50 年代的喷气机分为两代,欧美把这两代合并成一代)战斗机的时候,也避不开了。 苏联战斗机一贯航程较短,单纯增加载油量不是办法,苏联最后也走到涡扇发动机这条美国在十多年前就走过的路上。但由于技术水平关系,米格-29
采用推重比只有 6.5 的 RD33 涡扇发动机,沉重的机体和耗油率依然较高的发动机使过短的航程始终是制约米格-29
的绊脚石。苏联的电子技术水平和苏联空军对现代航电的要求严重脱节,在苏-27
的原始设计中,航电严重超重,AL31 发动机的耗油率达不到设计指标,最初的 S
形前缘的机翼和外倾的双垂尾也在气动上出了问题,导致性能严重不足,最后只得背水一战,全面重新设计,终于死里逃生,才造就了今天的苏-27。但苏-27
本来已经经过八年辛苦的技术攀登,现在延误了四年之后才重新走上正轨,技术落后使最终还是逃不过的跳跃倍加艰辛。这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技术渐进最终还是避不开技术跳跃,回避或者推迟不可避免的技术跳跃最终只能造成更大的技术落后,而造成积重难返。苏联在涡扇发动机上晚了一步,到现在也没有重建和美国的技术均势。AL41
光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苏联解体后的经济困难更加使 AL41
揭盖头的日子遥遥无期。如果有一天俄罗斯的第四代战斗机走上正轨,还是跳不过这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