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超的艺术——美苏战斗机发展思路的对比(7)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在朝鲜战争最初的几个月里,米格-15 的可怕的身影曾使美军胆战心惊,直到 F-86 服役才重新找回信心 不过米格-15

的成功与其说是苏联技术路线的成功,不如说是喷气革命的结果。全新的技术使大家的起点相同,粗放型的急速发展使针对性策略和超越性策略的差别几乎消失。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化,两种策略的差别就开始体现出来了。 针对性发展针对对手的特点,在传统成熟技术渐改的基础上,在几个关键的领域压倒对方,通过整体优化取得技术上的均势甚至优势。针对性发展通常后发制人,看清了对手的底牌,所以比较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探索的成本和风险。技术渐改的成本和风险较低,在起点落后不多的情况下,出成果快,有利于技术上弱势的国家迅速恢复技术均势,及早形成战斗力。 在传统技术还有很大潜力、新技术没有特别显著的优越性时,渐改加针对性赶超是一个很有利的技术路线。米格-21

就是一个典型。为了实现双二(两倍音速、两万米升限),美国放弃了已经成熟的机头进气的 F-86、F-100

那样的布局,而是重起炉灶,设计了

F-104、F-4

等。相比之下,米格-21 的机头进气和基本机体与米格-15

以来的一贯风格一脉相承,但在采用了先进的三角翼和更大推力的发动机后,实现了双二,在飞行性能上完全可以和 F-104、F-4

等一争高下。法国战斗机设计不属于本文讨论范畴,但幻影 III 到幻影

2000 到“阵风”也是一条渐改加针对性赶超的成功路线。

第一頁    上一頁    第7頁/共14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