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28"浩劫"武装直升机
国别:俄罗斯
类型:直升机
型号:米-28
1994年初,俄罗斯军方向外界透露出一条消息:军方将为莫斯科直升机厂(即原来的米里设计局)研制新型战斗直升机米―28h提供资金。该机俄文编号为mh―28h,西方资料英文译为mi―8n.
前苏联70年代研制的战斗直升机米―24,是根据米里的设计思想设计的。60年代末,米里的设计思想是:研制一种以执行作战任务为主、以运送兵员为辅的战斗直升机。根据这一设计思想研制的米―24,与西方同类攻击直升机相比,不仅外形尺寸大,机身中部截面大,而且空机重量也 大。因为米― 24 (这里指双型,即米―34ii,英文资料译为mi―24d,即米―24d。)的前机身同西方攻击直升机一样,都有两个纵列式机组人员座舱,而中机身却比西方的攻击直升机多出一个庞大的运兵舱,里面可以乘坐8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运送其它物资。由于运兵舱的存在,机身中部自然就非常宽大,于是雷达反射截面积也大,所以容易被敌方雷达探测到,也容易被敌方的武器击中。而且,空机重量大,也会影响到直升机的作战机动性。部队多年的佼用实践证明,这样的战斗直升机满足不了现代化战争的需要。前苏联军方迫切需要一种比米―24小,跟美国的ah―64a“阿帕奇”相似的战斗直升机。这样的直升机将专门执行对地作战任务,不再承担运送兵员的任务。
军方的要求一提出来,俄罗斯的两个直升机设计局便展开了激烈竞争。卡莫夫设计局很快报出了双旋翼共轴式战斗直升机卡―50,而米里设计局则推出了比米―24先进得多的米―28。米--28于1982年11月成功地进行了首次飞行,到1994年2月,全部研制工作宣告完成。同米―24相比,米―28具有突出的优越性。首先,米―28的任务专门化,只承扭作战任务,即攻击敌方地面装甲目标,对己方地面部队进行火力支援等,不再负责运送兵员,所以不需要庞大的运兵舱。这样机身就变细了,中部截面也就缩小了,于是雷达反射截面积也随之减小,所以有利于降低被敌方雷达探测到的概率,提高战场生存性。
同时,空机重量也减小了,这又有助于提高飞行性能。例如该机机动性就有明显提高,其过载范围为―0.5g至+3g,能表演包括正筋斗、半筋斗反转等特技,在战斗中,这就有利于摆脱敌方固定翼飞机的追击。
米―28的防护比较强,驾驶舱前面装有防弹玻璃,驾驶舱周围有防弹装甲保护,其陶瓷装甲板能经受任子弹的多次打击。即使装甲被打碎,也容易在野战条件下予以更换。两台发动机相互位置离得较远,中间由减速器隔开,可以防止一弹击中两台发动机。在部件配置上也作了巧妙安排:让不太重要的部件作为屏障,以遮挡和保护关键部件,这样便可在不用装甲的情况下提高直升机的抗弹能力。米―28的武器威力强大,装有口径为30毫米的机炮,其活动方位角为110度;机身两侧短翼翼下挂架可携带16枚反坦克导弹,射程为800至6000米,这些导弹不仅能攻击敌方地面装甲目标,而且还能破坏敌方的临时火力点、指挥部等。
同米―28的基本型相比,米―28n最重要的就是米―28n增加了能保证在夜间和恶劣气象条件下作战的各种设备,从而使米―28n成为全天候作战直升机。同美国的ah―64d“长弓阿帕奇”一样,米―28n旋翼轴上方,也装有能自由转动的锤状整流罩,里面装有毫米波火控雷达。这种雷达不仅具有探测和火力控制的功能,而且还可以作为导航辅助装置使用。所配备的夜视镜以人们习惯的方式提供信息,使用方便,但要求有一定的照明度,所以使用受到一定限制。面前视红外系统不受照明度强弱的限制,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极其黑暗的夜间,也能发现和跟踪目标。它的作用范围比夜视镜大得多,能发现和识别5公里左右距离上的目标。其视场范围为13度×18度。夜视镜和前视红外系统配合使用,取长补短,能提高夜间观察和跟踪目标的能力。在米―28n上还装有微光电视、激光测距仪、头盔目标指示器、全球定位系统等,对观察、识别、跟踪目标和导航都大有帮助。利用地球物理场进行极
值曲线导航的高精度导航系统,能可靠地引导直升机飞行;地形跟踪系统能保证直升机在复杂地形上空,以10至15米的高度贴地飞行,能及时规避危险的障碍物。
其次,米―28n还增大了所装发动机的功率。米―28直升机基本型的发动机,单台额定功率为1640千瓦(2200轴马力),而米―28n则采用了两台功率更大的tb3―117bm涡轴发动机,单台额定功率为1864千瓦(2500轴马力)。为此,还为其设计了效率更好的bp―29主减速器。它的其它方面与米―28基本型相同,性能也基本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