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于70年代末购进了14架法国航宇工业公司研制的SA321“超黄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机,交由海军航空兵部队使用。该机型在法国于1966年开始交付使用,装备后成为我国第一代舰载机。随后,我国开始在“超黄蜂”得基础上仿制直-8。目前最新的改进型为直-8F。早在60年代中期,我国在研制轻型和中型直升机产品的同时,已开始考虑研制能装载排级单位的重型直升机。1969年中国航空研究院决定由新组建的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承担重型直升机的设计任务,机型编号为直-7。研制方案是:装两台涡轴-5甲发动机,采用6片旋翼;除重新设计桨毂和减速器外,其它尽量采用直-5和直-6的零部件。直-7设计为最大起飞重14400千克,有效商载3500千克,最大速度24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35O千米,实用升限6000米。1971年直-7开始进行机体和部件的静力试验及调试。其间一度决定将直-7作为舰载直升机。1975年5月,直-7零部件加工完成了97%,并已装配成两架机体,配套生产的成品已到货9O%。1979年直-7完成了全机静力试验。1979年6月28日决定直-7研制工作停止。下马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国内的技术与财政力量均不足以完成这一中型直升机的研制工作,简而言之:力不从心。文革之中所谓的部院之争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后景德镇直升机厂的仿制直-8型直升机项目,也比直-7更为优秀而可行。因此直-7被迫夭折,但研制的许多成果为研制直-8打下了基础。直-8的研究工作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与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共同执行。总体的规划是以直-8舰载反潜型为突破口,进行引进仿制,随后进而改进研制直-8陆军型,从而逐步提高我国大中型直升机科研、生产和装备的水平。1976年研制工作开始,当时昌河公司名为国营昌河机械厂。1985年12月11日,工厂研制生产的直-8首飞成功。首架原型机于1985年12月11日首飞,1989年4月8日通过国家技术鉴定,1994年12月设计定型。1989年,首架生产型直-8于交付海军航空兵使用。1993年1月1日,工厂更名为昌河飞机工业公司。1993年6月1日,直-8首飞西沙获得成功。但长期以来,尽管直-8已进入批量生产状态,但产量却很少,外界估计仅有15架,这主要是由于关键部件,例如发动机的性能问题长期无法解决。直-8曾经被看作中国陆航、海航的一大飞跃,因为这是我国第一种国产大中型多用途直升机。不想在2005年前的漫长岁月里,直-8生产量很低,不超过20架,又变成了一个鸡肋。欢迎您对本文进行评论:2007年,直-8的稳定批量生产获得了进一步突破。在首次交付18年后,直-8终于开始进入批量交付部队使用的阶段。2008年,直-8在公开媒体上露面的机会增多,但与米-171、黑鹰相比仍然是个配角。直-8采用了常规的直升机总体布局,单旋翼带尾桨。旋翼为6片矩形胶接全金属桨叶,桨毂铰接式,装有挥舞铰、轴向铰和带液压减震的摆向铰。位于尾翼顶端的尾桨共5片。为适应水上用途,采用船形机身,水密舱,两侧有固定水陆两用短翼浮筒,可以进行水上起降。在陆上采用不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直-8采用3台涡轴-6型发动机,两台在减速器前,一台在后,单台最大起飞功率1128千瓦(1550马力)。机内主油箱由3组8个软油箱组成,总有效容积3900升。燃油箱及相关舱室均有通风系统,每组油箱有一个重力加油口,位于机身左侧。直-8可载运27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此时航程700千米,最大载重情况下可载运39人;也可以载运一辆BJ-22吉普及有关人员;或装载3000公斤货物飞行500千米,或外挂运送5000千克货物到50千米外的目标区域,然后返回原地。用于救护时直-8舱内可载15名伤病员及担架,以及一名医护人员。执行搜索救援时,机上可装备一台液压救生绞车和两只救生艇,在陆地和海上执行救援任务。实际上我国仿制直-8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陆基使用,而是为获得一种可靠的舰载直升机。因此直-8很快发展了舰载型号。直-8可装备吊放声纳、搜索雷达,可采用的武器包括鱼雷或导弹等。执行扫雷任务时,可拖曳一个扫雷具,在距基地92千米的水域以46千米的时速扫雷两小时。布雷作战时可携带8枚250千克的水雷。 下图为原型机的浮水试验。海军型号的直-8已多次参与实际任务。直-8还发展了陆军型直-8A,下图为原型机。直-8A按照研制任务书的要求,在不改变直-8基本型承力结构强度、刚度和传力路线的基础上,对机体结构、系统和机载设备进行了改型设计;机身下船体水密铆接改为普通铆接;选用重量轻、性能好的机载设备和材料;取消液压应急系统并保证双余度单备份能力。改型设计使空机重量由直8 基本型的7376Kg 减至7031Kg,共减重345Kg。为加大发动机功率,将涡轴6发动机改为涡轴6A发动机,单台功率增加了60KW。由于发动机耗油率仍然偏大,改型后直-8A型机航程和航时变化不大,悬停效率和高空性能有所改善,有效载重明显提高。由于各个子系统与整机的可靠性都存在不少问题,直-8A并未受到陆军航空兵用户的欢迎,产量很小,基本上属于试验性质。第一页 | 第二页最新改进型直-8F 详细介绍直-8还可用于人员运输、地质勘探、航空测绘、建筑施工、森林防火、边防巡逻、通讯联络指挥等民用用途。直-8曾顺利执行过抢险救灾和科研试飞等任务,1993年首飞西沙成功。直-8产量低的原因尚无公开资料可询,站长认为这归结于国产整机和子系统的仿制品的性能表现都太差,核心部件无法自行生产,如发动机。从陆航大量购入米-17来看,直-8在陆军没什么地位。直-8原型SA321性能其实不错,是法军主力,我们辛辛苦苦仿制出来,却又无法解决核心部件问题的国产化问题。海航装备了直-9,也许这种轻型直升机才是吨位还不大的海军舰艇所急需的。且我军能够使用直-8的大型舰艇,如大型登陆舰,数量太少。联系到海军直升机长期隶属于岸基编制,维护、训练等事务与所属的水面舰艇基本处于独立分开的状态,今年才逐步转移到水面舰艇编制下进行联合训练,其实际战斗力恐怕仍处于起步摸索的阶段。2002年5月外电报道,中国计划恢复直-8的生产,将采用加拿大普·惠公司的PT6系列发动机,进而引进其发动机生产技术。报道称昌河公司在1997年停止生产直-8之前,已经制造了17架,其中12架目前在海军服役。如报道属实,说明军方还是希望能有一种自行研制的大型直升机可用。此外也侧面印证了直-8存在发动机无法自行研制的问题。直-8F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2002年航展上直-8F的出现,宣告了直-8吐气扬眉的日子即将到来了。F型是直-8A的最新改型,换装了进口PT6B-67A发动机(下图为PT-6B),最大起飞功率从1190千瓦提高到了1448千瓦,升限提高到4700米,有效地效悬停由原来的1900米提高到2800米。F型能在4500米高原启动,发动机大幅度增加了首翻期,达到了3500小时。进气口增装防沙装置,改善野外使用性能,因此座舱上方机体外形上有所变化。用有防冰除冰能力的复合材料桨叶替换原先的金属桨叶,在此之前我国直升机桨叶未曾采用除冰措施,这主要是因为直升机桨叶除冰技术难度较大,因此以往除了苏联之外大多数发达国家设计的直升机都没有桨叶除冰措施。提高了悬翼的寿命效率和性能,改装新的航电系统。F型目前仍在研制阶段,计划2005年换发型投放市场,有望大量装备解放军使用。而PT6系列发动机也必然要展开国产化工作,当然也需要一定时日。直-8F于2004年8月成功首飞。通过换装加拿大普惠公司生产的性能先进的PT6B-67A发动机和采用复合材料桨叶,以满足高温、高原和结冰等复杂气候地区使用,提高整机的可靠性、经济性、舒适性和适航性。2005年10月23日至11月7日,由集团公司研制生产的直-8F型机圆满完成了高原地区试飞。表明直-8F型机完全适应地面通讯基础设施差、地形复杂、环境恶劣的高原地区飞行,同时也为换发后直-8F型机完成适航取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次试飞时间为期16天,分别在海拔高度为1000米的甘肃天水机场、2000米的西宁机场、以及3000米的青藏高原共和机场进行。在共和机场,地面温度最低达到了零下7度。由于海拔高,风沙大,在试飞期间,不少工作人员冻得直打抖,高原反应明显。在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试飞总指挥聂小铭的率领下,全体参飞人员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克服了高原反应、气候环境恶劣等不利因素,按照试飞任务单圆满完成了各项试飞科目。飞行员按照不同高度、配重,协作完成了悬停、近地面机动试飞、启动等试飞任务,共计飞行25小时55分钟,22个起落,按照设计要求圆满完成高原试飞任务,从而验证了直-8F型机换发后的优越性能。2004年10月,在法国总统希拉克访问中国期间,中航二集团与欧洲直升机公司签署了关于联合开发一种新中型直升机的谅解备忘录,该机将满足中国及世界市场的需求。该研制项目预计在下月的珠海航展上宣布正式上马,新机拟在2010年投入使用。据欧直公司董事长兼CEO Bregier说,新机将为6吨级,介于5吨级的EC155与10吨级的NH-90之间,研制费将达6亿欧元。贝尔公司/阿古斯塔公司的AB139目前在这一级市场称雄。新直升机可能装备泰莱斯公司建议的全交互式驾驶舱,比AB139的驾驶舱先进。新机可能采用欧直公司与中航二集团为5.5吨级直升机设计的新主旋翼系统。该机具有军用潜力,比直-8略小,可形成多种层次的机型配置。改装了加拿大PT6系列发动机的直-8F2009年7月,中航工业直升机公司表示新型13吨民用直升机(暂定名AC313)将于年底首飞。该机被认为是直-8的民用型号。AC313是借鉴原有型号平台,采用最新成熟先进技术,按照国际通行的适航标准、采用与国际接轨的适航审定程序自主研发的全新民用直升机。该型机采用先进的涡轴发动机、大功率传输能力的传动系统、球柔性复合材料旋翼系统以及综合化的航电系统,使用维护性和舒适性改进,结构、系统安全性全面升级,能满足高温、高寒和山区等复杂地区的使用要求。中航工业直升机公司大力推进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坚持市场化开拓,组织中航工业旗下的昌飞公司、中航直升机所、发动机公司、系统公司等单位共同研制新型13吨民用直升机。参研单位按照“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同开发、共享市场”的原则,积极投入,精心组织,强化协同设计,攻坚破难,加速型号研制进程。目前,AC313型号研制已全面进入样机生产制造阶段,各项试验试飞准备工作全面铺开,计划2009年12月实现首飞,预计2010年完成适航取证。为使AC313顺利走向民用市场,型号按照国际规范开展研制工作,同时按现行有效的国际适航标准取证。中航工业集团公司成立了适航取证领导小组,与中国民用航空局适航审定司(TCB)建立了高层例会制度。在中国民航局适航审定司领导下,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审查组,全方位参与该型机的适航审查工作,着力协调解决适航关键技术;中国民航局适航审定司高度重视,多次到现场指导。经过适航专家和参研人员集智攻关,立足国内,传动系统滑油失效的30 分钟运转和燃油系统抗坠撞两项适航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两项重大适航关键技术的突破,不仅标志着AC313型号研制实现了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也为实现2010年完成适航取证的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且也是我国民用直升机研制历史上的重大突破。7月9日,AC313型号适航取证第二次高层例会在中航直升机所召开。中国民航局适航审定司副司长周凯旋、中航工业直升机公司分党组书记郑强等领导出席会议。承研单位与适航审定系统有关专家就AC313型号适航取证相关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对型号研制后续工作进行了部署。AC313作为13吨级中大型直升机,具有机舱容积大、运载能力强、改装适应范围广、航程远等特点,主要适用于人员/货物运输、森林防火、抢险救灾、医疗救护、搜索救援、海上石油服务、旅游观光,公务飞行等航空领域。据市场分析表明,预计到2020年,国内该吨位级直升机市场需求量将达到360架。2002年珠海航展的直-8F模型。2008年,直-8在军舰上起降直-8在演练机舰配合悬停加油。《解放军画报》图,因画幅较小,无法判断系直-8或原装“超黄蜂”。我军的原装“超黄蜂”直-8装运130毫米火箭炮法国的“超黄蜂”旋翼直径 18.90米尾桨直径 4.00米机长(旋翼、尾桨旋转) 23.05米机高(旋翼、尾桨旋转) 6.66米机身长 20.27米空重 7095千克最大起飞重量 (标准燃油)10592千克(带副油箱)13000千克起飞重量 900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 315千米/小时最大巡航速度 266千米/小时经济巡航速度255千米/小时海平面爬升率 11.5米/秒(单发停车)实用升限 6000米悬停高度 5500米(有地效),4400米(无地效)最大航程 830千米续航时间 2小时31分钟(最大标准燃油、单发停车、无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