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9轻型多用途直升机是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引进法国专利、研制生产的。用于人员运输、近海支援、海上救护、空中摄影、海上巡逻、鱼群观测、护林防火等,并可作为舰载机使用。军事用途包括侦察、近距火力支援、反坦克、搜索救护、反潜、侦察校炮及通讯。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三机部以技贸结合形式,引进法国SA365“海豚”型直升机的生产专有权合同。具体由哈飞负责,引进法国SA365N1“海豚”直升机专利,开始生产直-9,1982年完成了首架机的装配。同年2月6日,直-9 6013号机在首都机场进行试飞表演,解放军总部及各军兵种、各部委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前往观看。9月21日,两架直-9首次交付中国民航广州管理局投入使用。后经哈飞长期努力,发展出多个型别,包括基型直-9,最初的专利生产型,至1990年底与法国协议签订的50架已全部生产完毕,其中28架为基型直-9;另外还有20架为直-9A,直-9后继续生产型,相当于SA365N2;随后哈飞生产了两架直-9A-100,初步尝试了直-9生产的国产化。1993年9月,哈飞又与法方签约生产直-9过渡批22架,另外哈飞还生产了8架直-9民用型。1988年5月,直-9国产化总指挥部与有关部门签订了承包合同,其中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是总承包单位,用了3年多时间和其他90余家厂所协力攻关,于1992年1月16日成功完成了国产化直-9(国产化率达到71.9%)的首飞。此后直-9的生产全面转向国产型直-9,该型号定名直-9B。直-9采用普通旋翼加涵道风扇尾桨的布局。其旋翼系统由4片复合材料桨叶和星形柔性旋翼桨毂组成。涵道风扇尾桨由一个桨毂和13片模锻的轻合金桨叶组成。旋翼桨叶和尾桨桨叶均具有无限寿命。每片旋翼桨叶均采用单独的橡胶和钢片的夹层结构的球形接头,取代了原来的传统铰链,这种球形接头不需要维护。旋翼桨叶采用新的OA212-207翼型,从桨根到桨尖,桨叶厚度递减。相对厚度从根部OA212(为12%)到尖部OA207(为7%)逐渐变化,扭转角7°,桨尖后掠角45°。每片旋翼桨叶由2根Z形碳纤维大梁、碳纤维蒙皮和玻璃纤维前缘组成,前缘用不锈钢片保护,桨叶后段件填有Nomex蜂窝芯。靠近桨尖的桨叶后缘调整片在地面上可调,自调整片外侧起桨叶弦长和后缘调整片相协调。旋翼效率指数为0.75。旋翼桨叶可人工折叠,旋翼有标准刹车装置。可选用旋翼防冰装置。涵道风扇尾桨有11片金属叶片,尾桨桨叶和桨毂组件的设计寿命为无限,没有要润滑的轴承,唯一的铰是变距铰。涵道风扇尾桨的几何形状消除了尾桨碰伤地勤人员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地勤维护工作的安全性。高速飞行时,垂尾偏转,提供大部或全部反力矩,涵道尾桨基本上可卸载,消耗功率较小,从而也就提高了它的寿命。在尾梁的两侧装有平尾,平尾两端各有一块垂直端板,以提高飞行方向上的稳定性。起落架为可收放的前三点轮式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双轮,自动定向,向后收入机身。主起落架为单轮,向后内侧收入机身。起落架上带有双腔油-气减震器。涵道尾桨是“海豚”直升机的一大特色,优点在于尾桨占用空间小,气动力效率高,尾桨不易为外物所伤。而且由于涵道尾桨空气阻力小,因此“海豚”的速度比普通直升机要快。实际上,“海豚”是目前批量生产的飞行速度最快的直升机之一。涵道尾桨的缺点是比传统普通尾桨重量大,结构复杂,维护较烦琐。水平安定面置于尾梁上,位于涵道风扇前,垂尾端板向左偏转10°,由碳纤维和Nomex/Rohacell复合材料制成。直-9的动力装置采用2台透博梅卡公司“阿赫耶”1C涡轴发动机,单台功率522千瓦。机械轴和齿轮转动。发动机的输出轴向外伸出,经过自由轮,到主减速器的伞形和行星齿轮减速。旋翼轴转速为350转/分,涵道尾桨转速为3665转/分。国产化型直-9上使用涡轴-8甲(涡轴-8A,阿赫耶1C的国产化型号)涡轮轴发动机,单台最大应急功率734轴马力,起飞功率710轴马力,在最大飞行重量时可单发飞行。机上主要机载设备包括甚高频和高频通信/导航设备,甚高频全向信标,仪表着陆系统,无线电罗盘,应答机,测距设备,雷达和自主式导航系统。可以选装的设备包括承载能力为1700千克的吊索和承载能力为275千克的绞车,绞车索长90米或74米。直-9B的机上设备可选装BG-0.6无线电高度表,150单边带电台,KJ-13自动驾驶仪,40AH电瓶和容量为400升的转场油箱等国产化设备。选装了KDF-806无线电罗盘,KTR-908无线电台,TB-31机内通话设备,电动绞车,带测力计和反光镜的外吊挂,搜索灯等进口设备。机身为半硬壳式结构。机体结构上所用的材料:59%复合材料;28%铝板、Nomex填芯夹层结构;13%普通铆接铝合金结构。底部构架和前机身框架、主减速器前后基本金属框架和中机身后部、主减速器地板和发动机、舱门、涵道尾桨和垂尾都由轻合金(AU4G)制成,机头和动力装置的整流罩、以及垂尾上部由玻璃纤维/Nomex复合材料制成,中机身和后机身组合件、驾驶舱地板、机顶、四壁和油箱底部蒙皮均由轻合金/Nomex复合材料制成。新的制造技术使机身既坚硬又很轻,直升机设计效率(最大起飞重量与空重之比)达到了1.98,而且降低了制造成本和减少了机身阻力。液压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双轮,可向后收起,自动定向。后起落架为单轮,可收入机身两侧的起落架整流罩内,当起落架收起时,由凯夫拉和Nomex复合材料制成的舱门将它完全封闭。所有起落架都装有油-气减震器,主起落架轮胎规格为15×6.00,胎压为8.6×105帕,前起落架轮胎规格为5.00-4,胎压为5.5×105帕,盘式液压刹车装置。根据解放军陆军和海军航空兵的需要,直-9又衍生出几种军用改进型:直-9A(国产化型)、直-9B(驻港部队,下图)、直-9通讯型、直-9炮兵校射型、直-9电子干扰型、直-9C舰载型、直-9W反坦克型,直-9G。直-9G是W型的出口型,电子设备有所不同。直-9通讯型直-9C舰载型实际上是以直-9为基础改进的,和法国“海豚”的舰载型“黑豹”无太大关系。87年12月2日,为海军改装的直-9C舰载直升机首飞成功。12月24日在舰上顺利降落,采用中国直升机设计所研制的快速着舰系留装置。定型后的C型加装了机头雷达,可挂载2枚“鱼-7”鱼雷执行反潜任务。鱼-7仿自我国渔民在海南岛捞获的美军MK-46鱼雷,性能接近于MK-46。我军还使用109型反潜鱼雷、250千克与100千克炸弹等武器进行反潜作战,对大于300米深度的潜艇目标必须使用鱼雷攻击。下图为直-9C。以下多图为“黑豹”,细节与直-9C不同。详情如下:直-9C的机头雷达罩比“黑豹”的大而粗;直-9C的两根空速管位于机头雷达罩下方,而“黑豹”则在机头两侧。直-9C雷达罩后方的驾驶员观察窗较小,大小相同,而“黑豹”则是右大左小;直-9C可挂两条鱼雷,其挂架是从机身下伸出的。而“黑豹”仅可挂一条,挂架在机身左侧;直-9C的后机舱门比“黑豹”小,玻璃窗棱角方形,“黑豹”圆角;直-9C的后机身上没有“黑豹”那样的线状天线。该机携带的反潜探测设备包括声纳浮标、吊放式声纳、磁异常探测仪,三样设备分别用于搜索、定位、核对目标是否存在。当直升机以120米高度飞行时,可接收到10海里内浮标发回的信号,有效作用距离10公里。一组浮标包括12个声纳浮标,筒长305mm,直径124mm,重量5千克,使用被动式全向探测技术。另外配有4个主动声纳浮标,每个长914mm,直径124mm,重16千克。此外还有一个温度探测浮标和一个海洋环境浮标。吊放式声纳为605型,是仿制美国AN/AQS-13声纳的我国第二代产品,作用距离34到64链,全套重320千克。而法国的HS-73型声纳在80米深海区的作用距离也只有50链。下图这架直-9C比较特别,它的机腹安装了“鱼叉”着舰辅助装置。顾名思义这是一只类似鱼叉形状的杆状物,而舰艇甲板上有一个带有很多网孔的金属板,着舰时“鱼叉”插入网孔中,可以在摇晃的舰艇上快速固定住飞机。直-9降落在我军舰艇上。令人惊讶的是,尽管“黑豹”、直-9C已经装备部队多时,但直到2004年底才首次完成了夜间舰艇起降的训练任务。且起降训练地点位于港岸视距之内,而非遥远的开阔海域之中。联系到海军直升机长期隶属于岸基编制,维护、训练等事务与所属的水面舰艇基本处于独立分开的状态,今年才逐步转移到水面舰艇编制下进行联合训练,其实际战斗力恐怕仍处于起步摸索的阶段。下图打开的直-9机头罩内是南京电子研究所研制的KLC-1 X波段多功能直升机载监视雷达。该雷达具有较好的海面搜索和侦察能力,通过数据通讯系统可将探测到的海面战术态势和目标的信息传送给地面或舰上的指挥所。只要用于为C-801A和C-803超视距反舰导弹提供超视距探测能力和中继。其结构简单,有较好的中近程探测性能。主要功能包括:海面监视,提供海面空中态势显示,搜索和跟踪海面舰船目标,为舰舰导弹、陆舰导弹攻击提供超视距目标指示,辅助导航,气象探测,信标功能,无源探测。主要特点为采用轻型碳纤维加强塑料制成的椭圆抛物面天线,结构紧凑,设计中融合了先进的处理技术提高强海杂波下的目标检测能力。采用了脉冲压缩、频率捷变、窄脉冲信号、宽频带、CFAR检测、电子对抗、可编程信号和数据处理系统、机内自检等先进技术。重量82千克。针对不同目标的搜索距离和适应海情为:渔船,50海里,IIII级海情;中小型舰艇,64海里,IIII级海情。KLC-1在我国雷达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国第一种舰载机机载雷达,必需能够抵受海上航行中的种种侵蚀。南京电子研究所与信息产业部广州五所共同完成了KLC-1的防腐蚀工作,在原材料、印刷板、浸渍、灌装、绝缘、插接和机箱等环节上作了妥善的处理,确保了首种舰载机载雷达的可靠性。下图为巴基斯坦引进的直-9下图为167号驱逐舰所搭载的直-9搜救型 直-9G武装直升机在基型上加强了装甲防护,驾驶舱顶部安装有红箭-8反坦克导弹的观瞄制导装置。机身内取消后排座位,改为武器挂架的承力结构(网友戏称为“扁担”),机身两侧挂架共可挂载4枚红箭-8反坦克导弹,或火箭弹发射器(57-1型57mm火箭弹、90-1型90mm火箭弹),或23mm机炮等武器。该机用于执行反坦克、压制地面火力、突袭地面零散目标等火力支援任务。也可以用于运输、兵力机动、直升机空战、通信和救护等任务。该机于1988年10月31日首飞,同年进行武器兼容试验,1995年12月通过设计定型审查,1996年5月批准设计定型。我国发展直-9武装型,很明显是为了弥补陆军武装反坦克直升机严重不足的局面。以往我国曾在直-5(苏联米-4型)型直升机上加装机枪和火箭发射器,后来在引进的米-17上加装了火箭发射器,属于客串性质的武装直升机。直-9G则是我军拥有专用武装直升机前的一个过渡,能提早培养陆军航空兵武装直升机队伍,待武直-10研制成功即可大展拳脚。由于红箭-8导弹最初设计时并未考虑机载发射,因此对于发射时产生的冲击波、后坐力,以及尾喷的火焰高温等等问题并无特别处理。对于一架结构单薄、在空中飞行无依无靠的直升机来说,这些问题的影响就十分明显。直-9的机体承受不了这种导弹发射产生的冲击波和后坐力引起的剧烈振动;机体蒙皮也因是复合材料制造,耐受不了导弹发射时尾喷火焰的高温。第一次使用模拟直升机发射导弹试验,以及之后的一次真实的直升机导弹发射试验,均对载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导弹研究所的科技人员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进行了上百次反复试验,终于解决了红箭-8的兼容问题。下图武器包括红箭-8、57mm火箭弹、12.7mm机枪吊舱、23mm机炮吊舱。最初,直-9挂架横梁穿透了后座舱门,虽然简单,但却占用了机内空间,降低了机身强度。在设计直-9非穿透式挂架横梁的过程中,要解决机弹相容问题,并要考虑工艺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因此设计、制造难度非常大。经过查阅大最资料,并借鉴原法国外挂弯梁结构,最后确定了我国的直-9非穿透式挂架横梁方案。23mm机炮和驾驶舱照片红箭-8反坦克导弹以及位于驾驶舱上方的观瞄装置此外根据珠海航展上的公开录像,直-9装备了“天燕-90”(TY-90)新型近距红外制导空空导弹。TY-90外型类似前卫-1号(QW-1)单兵近距地空导弹,而前卫类似于“毒刺”导弹。但据信TY-90和前卫系列没什么关系。TY-90的弹径约80mm,最大射程小于6千米,最小射程小于500米,最大速度超过2马赫。有效射高低于5000米,战斗部重量约3千克。制导头采用锑化铟红外线传感器和数字信号处理器,采用近炸引信,未来可能换装红外线/紫外线双频制导头,或者热成像制导头。当然,改装的武装直升机自然不如专门设计的武装直升机。更何况直-9G只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武装直升机的第一步尝试。到2004年航展,哈飞表示已经研制和试飞了其夜间型,机头下部转塔中安装了新的探测器转塔,据信配有白光、热成像、激光等多个探测设备。所携反坦克导弹由4枚增加到8枚,武器挂架改为不穿透机舱的外置结构。尽管以往的直-9G并不具备夜间作战能力,但其火控系统的价格却令人感到难以置信。2007年该型号已小批量装备部队。直-9WA型机采用新型的武器挂梁(弯梁)替代直九武管梁。与直九武管梁相比,弯梁式悬挂装置具有挂弹多、拆卸方便的优点。大大提高了武装直升机的火控能力及维护性。机头罩采用新颖的滑道式代替传统的铰链式开启方式,使机头罩打开角度更大,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并在机头罩气动、结构、钢度、驾驶员视界等的限制范围内满足昼夜观瞄装置的转动范围要求;前中机身结构的改进设计目的是为提高直升机的整体刚度,将直-9WA武装直升机结构系统中的座舱罩、舱门结构均设计成全复合材料结构形式,采用符合材料薄壁空心管梁结构,外表面为无阶差流线形式。具备夜战能力的直-9已经开始装备济南军区部队某陆航团,至2007年初,已装备十几架。同时,该部队开始演练使用头盔微光夜视镜进行夜间训练。注意下图中的维护踏板位置哈飞的桅顶瞄准具原型已经进行了试飞。直-9G就存在着机动性不佳、载重小、装甲薄弱、恶劣气象和夜间战斗力差、高温高原性能差等弱点,因此,还是让我们期待另一个10号吧。先看看法国的SA365“海豚”两种型号:近期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新研制了H410A型直升机成功首飞。H410A型实际上是以直-9A型为基础的改型,换装功率更大、高温高原性能更好、可靠性更高的法国斯奈克玛(SNECMA)公司Arriel 2C发动机。该型号将可为西北地区提供一种高原型直升机。另外警用型号直-9也已经开始交付,警用型加装了搜索雷达、GPS、探照灯、警报器、电动绞车和相关通信设备,飞行性能较直-9其他型号有较大放宽降低。下图为警用型,涂装为城市中不需要的荒漠/沙漠色,估计是为针对西部边远地区反恐需要而专门设计的。直-9于1999年获出口马里的定单,2000年交付。2000年获得毛里塔尼亚和马里续购的意向订货,实现了国产直升机出口“零”的突破。2001年4月16日,直-9、直-11直升机和涡轴-8A发动机首次获CAAC适航证。图为毛里塔尼亚的直-92003年12月30日,直-9最新改型——H425民用直升机首飞成功,标志着哈飞民用直升机技术迈向了整机研制的方向。H425最大起飞重量4250千克,航程800千米。采用先进的民机设计理念和国际标准,整合全球航空技术资源,可靠性、经济性和适航性较佳。选用了新型发动机、传动系统,加装抗坠毁系统。2006年,H425原型机在珠海航展上首次亮相,但据新闻图片看该机做工相当粗糙,完全没有任何当年宣传的“豪华”、“精美”的感觉。2007年6月14日下午13点15分,首批出口老挝的两架Z9A直升机从云南西双版纳机场起飞,于当天下午北京时间5点20分成功降落在老挝首都万象。老挝空军某团团长卡西努上校到机场迎接,热烈祝贺两架直九机转场成功,并对此次转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次转场是出口的Z9直升机首次采用空转方式,并由中外双方飞行员共同完成。为了圆满完成此次任务,总公司出口部等部门精心准备,充分协调哈飞公司、中航二集团、民航总调、空军航管、云南工办和昆明、景洪机场等方面,及时掌握转场进展和最新动态,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确保转场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本次转场积累了直升机转场工作的宝贵经验,为老挝后四架机的转场奠定了基础。2008年2月,据俄通社报道,巴基斯坦海军计划通过采购新型无人机和雷达预警机的方式来提示空中侦察与监视能力。巴海军将领诺曼·巴希尔是在出席“福克”F-27海上巡逻机列装仪式时做上述表示的。巴希尔同时还表示,巴海军还将向中国订购一批Z-9EC型反潜直升机,用于装备四艘最新式的F-22P型护卫舰(其中一艘将由卡拉奇造船厂负责建造)。而首艘新舰将在今年交付巴海军。F-22P是中国为巴基斯坦设计建造的新型护卫舰,首舰“祖尔非卡尔”号(PNS Zulfiqar)于2008年4月7日在上海下水。该型护卫舰计划总共建造4艘,其中前3艘将在中国建造,整个交付工作将于2013年完成。F-22P型护卫舰装备了远程舰对舰导弹,反潜声纳,还将配备Z-9EC舰载直升机。该舰是中国053H3护卫舰的升级型号,其外形还采用了中国最新型的054A型隐身护卫舰降低雷达反射信号的设计。基本技术数据旋翼直径11.93米尾桨直径0.90米机长13.46米机长(旋翼、尾桨折叠) 11.44米机高(旋翼、尾桨折叠) 3.21米重量及载荷(A:直-9,B:直-9A)空重(A) 1975千克,(B) 2050千克最大有效载荷(A) 1863千克,(B) 2038千克最大起飞重量(A)3850千克,(B) 4100千克最大吊挂载荷160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306千米/小时正常巡航速度(A,总重3850千克) 250~260千米/小时最大垂直爬升率(海平面) (A) 4.2米/秒,(B) 4.1米/秒实用升限(A) 4500米,(B) 6000米悬停高度(有地效) (A) 1950米,(B) 2600米,(无地效) (A) 1020米,(B) 1600米最大航程1000千米最大续航时间5小时最大实用过载 3.5G(载重3200千克)第一页本文使用海纳锐利编辑并转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