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1(A.F.MFGOTHM O―21)米格―21,是蜚声四海的著名战斗机,由前苏联米高扬设计集团于50年代初研制成功,原型机试飞于1955年,1958年开始在苏军中服役,至今,至少生产了5000架,并在几个国家中得到仿制(中国仿制型号为“歼击―7”),装备国家近40个,并计划使用到下个世纪初。
米格―21有如此“旺盛”之生命力,得益于它完美的原始设计和坚持不懈的改进改型。
米格―21是一种气动外形良好的轻型单座单发战斗机,采用机头进气及带平尾的正常气动布局三角机翼设计。机身采用“面积律”蜂腰形式,机尾安装一台P―11型喷气发动机。米格―21的雷达天线安装在进气口中央的可调节锥体内,进气道前缘很薄,适应了二倍以上音速的高速飞行,气泡形座舱盖的后部带有长长的背脊,并一直延伸到垂尾。

米格―21的改型多达20~30种,主要有:米格―21首批投产型,仅带2门37毫米机炮,不能挂导弹。
米格―21]装P―11]―300发动机,带1门30毫米机炮及两枚红外制导的K―13型空对空导弹(“环礁”),是一种昼间战斗机。
米格―21C^发动机推力提高,是标准的全天候战斗机,取消机炮,挂2~4枚空对空导弹。由于雷达天线放大,进气锥直径扩大40%,并采用了喷气襟翼增升装置。
米格―21C^M 改装PC21M雷达,可发射K―13或K―5型空对空导弹,恢复安装2门机炮,口径23毫米,外形上背脊加高,内有马蹄形油箱,增加了航程。
米格―21P 用C]XH型改装的照相侦察型。
米格―21VTF或C]V 双座教练型。
米格―21]_C]型的外销型号。
米格―21C]MA 多用途战斗机改型。
米格―21M 印度仿制的C]MA。
米格―21M]多用途改型,1969年在苏军中服役。
米格―21P]用M]型改装的侦察型。
米格―21CMT 1971年服役的新型号。
米格―21J
(比斯)1976年以后出现的性能全面提高的多用途空战/对地攻击改型。
米格―21VC和VM 均为不同的教练型。
米格―21是苏军60年代主力机,最多时同时装备有2500余架,是冷战时代与美国F―104、法国幻影Ⅲ齐名的三大对抗机型之一。
米格―21与西方同类飞机相比,结构简单,构造轻巧,在不断换装新型电子装置和武器系统而导致总重增加的同时,巧妙地通过扩大机翼面积和发动机推力,使全机推力重量比和翼载荷不变,维持了应有的飞行性能。米格―21最典型的作战武器是一门机炮加2枚空对空导弹(中央机腹下另可挂一具副油箱),因此基本上属于近程截击机。
米格―21低空性能逊于高空性能,而且航程偏小,不适于对地攻击作战。
在60至80年代几次局部战争中,都有米格―21的身影,使用频度较高。
中国仿制的米格―21发展了歼―7Ⅰ、歼―7Ⅱ、歼―7Ⅲ,歼教―7、歼―7A、歼―7B和歼―7M等多种改型,是中国的主战机型,具有机动性好,近战火力强,维护方便等优点。
米格―21的世界性改良计划正在几个国家中进行,准备延寿使用至下一世纪初。
米格―21的西方绰号是“鱼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