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为家乡"号脉" 提醒别躺在地上吃"先人" 。
这是一个老而且大但常说常新的话题———陕西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文化资源的珍贵已成世人共识,它同陕西的发展相关,更与每位陕西人的生活相关。25日在商南县召开的主题研讨会上,陕籍在京文化名人为陕西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号脉问诊”,出谋划策。
认知:秦文化带着 苍茫的历史感
文化资源从来都和历史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文学评论家何西来引经据典,谈论自己心目中三秦文化的特点,他说:“秦人自古坚韧不拔,有挥剑决浮云的气魄;有重礼和尚义的传统,秦人‘民质直而尚义’;秦文化还有一种整合和辐射的力量,陕西曾是全国智慧的集中地和中转站,但当历史发展到某个关键点时,这也转化成了秦文化的一种保守趋势,变得滞迟,且缺乏想像力。而陕西水深土厚的农耕文化,形成了秦文化求实的传统和大统一的精神,秦文化比起所有的地域文化来,都更加深沉和厚重,夕阳残照汉家陵阙,秦文化就是这样充满苍茫历史感和命运变动感,这也是秦文化的气度和胸襟。”
评说:太多的文化资源 让陕西人麻木了
谈到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文化?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诗人、作家雷抒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我们有时谈到文化,太过具体、实在和功利,就像修建几个图书馆和艺术馆,并不一定能产生文化的气氛,文化是种精神力量,它活跃在物质之上。我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普通人的文化素质,文化是种支持力,使人坚韧。””他认为文化不是几个名人的即时创作,而是每个人创作的,像陕西方言看起来很土,但其实很雅,保留了最古的文言文。雷抒雁说:“陕西的文化资源太多,这让陕西人已经麻木了。像兵马俑,对其历史和文献价值研究得多,而对其雕塑和艺术价值,研究就比较少。同时文化的原始创作力在减弱,像信天游,大家唱的多是流传下来的,自己创作的就很少了。”
感慨:地域文化形成陕西愣娃性格
文艺评论家阎纲是陕西礼泉人,在北京生活多年,但是谈起陕西文化来还是感慨万千。他认为文化和人其实是一体的,具体到陕西,应该从地域文化、愣娃性格、陕人精神来谈,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生活状况,形成了陕西人厚重、坚定、斩钉截铁的硬汉子形象,但同时也形成陕西人个性的两面性———豪气与蛮气、节俭与小气等相依相伴;传统的美德与家教的守旧、吃苦耐劳与保命哲学等难舍难分;对土地的崇拜与对惰性的宽容、对命运的抗争与对神鬼的依附、对小日子的眷恋与对走四方闯天下的冷漠;正直与保守、厚重与落后相悖存。对此,阎纲认为要用反思和批评的精神过滤掉陕人传统性格中的缺陷,重铸崭新的陕人精神。
建议:"关中实学"应该得到重视
听惯了“京派文化”“海派文化”的陕西人,对“关中实学”会比较陌生,起源于北宋时期关中的“关中实学”,源远流长,主要倡导“刚毅厚朴,务实重礼,崇尚气节,躬体力行”的关学精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文学评论家白烨说:“陕西文化现在的影响力和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不相当的,对于一些文化精神和文化理性,我们应当做到古为今用,像关中实学,就应该充分估计到它的作用,因为其尚实求真,是非常优秀的文化理念。司马迁的不畏权贵,白居易的为民请命等,都受其影响。”在发展传统文化时,白烨提醒大家要保持自省的批评状态:“陕西千万不要约定俗成地生活在同一种精神状态中,生活在历史的想像中,总有一种‘皇民意识’。”
提醒:别躺在地上吃"先人"
陕西人是有福气的,因为祖先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但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作家周明却提醒乡党们,“别躺在地上吃‘先人’”。他说:“陕西的地上和地下文物都很丰富,但许多文化资源发掘和利用得都不够,现在一提到陕西,大家多和兵马俑、法门寺等联系起来,其实陕西有很多东西被忽略了,像周至的楼观台,知道的人很多,其实周至还有一座仙游寺,是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其中有座法王塔是隋代塔,这在中国是很稀有的,而且白居易当县尉时,是在仙游寺创作了《长恨歌》,这可是千古绝唱,真应该好好宣传。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些遗产,也让我们养成了一些依赖性。要想让陕西从文化大省变成文化强省,应该多动些脑筋,多做些开创性的挖掘、保护和利用的工作。”
收藏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