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发机座与枪托支座为同一个部件,安装在机匣后下方,支座有两种形式,大约有 12,000 支欧文冲锋枪用实心支座, 33,000 支左右为了减重而用镂空的支座。但这两种支座和枪托都可以互换,而且这两种枪上都打上“ Mk1 ”的标记。大部份实心支座的枪在 1942 年生产,而大部份镂空支座的枪在 1943 年和 1944 年生产。在“ Mk1 ”的标记后还印有制造年份的最后两个数字。另外还试生产了 210 支 Mk2 型冲锋枪,与 Mk1 型的区别是枪托连接的方式和击发机构的设计,还配有刺刀座和一种据说并不实用的刺刀。
枪托也有几种,都用在 Mk1 型冲锋枪上。有些是钢制的框架形结构,有些则是木制实心形。木制枪托也有两种,一种是完全实心,另一种是有贮存室,可存放一个油壶。
快慢机操纵杆在击发机座的左侧。当枪处于保险状态时,板机不能活动;在半自动状态时扳机的行程只有一半;在全自动状态时必须把扳机压到底才能进行全自动射击,如果只压下一半的扳机行程,则只能半自动射击。板机机构中有三根弹簧,如果断了一根也能够全自动射击,如果有一根弹簧装错了,则也只能全自动射击。
枪上的所有主要部件都打上生产序号的最后三位数字,而完整的序号则印在枪管、机匣和枪机框上,有时击发机座上也有完整的序号。几乎所有的欧文冲锋枪的握把都是用酚醛树脂做的,但莱萨特公司也生产了少量木制握把的型号。
当欧文冲锋枪在1941年被澳大利亚军队采用时还不能安装刺刀,到了1944年,澳大利亚陆军才决定让欧文冲锋枪也能装上刺刀。事实上早在1942年,欧文冲锋枪的生产商莱萨特公司就已经研制了配有刺刀座的Mk2欧文冲锋枪,这个刺刀座设计在枪口制退器上,但不能通用当时澳军使用的 SMLE 步枪的刺刀,而这种型号的专用刺刀只试产了200把。
在 1944 年,利特高轻武器工厂效仿英国的 No.5 丛林卡宾枪也试制了 100 支缩短的SMLE步枪,并配套生产了 100 把缩短的 M1907 刺刀,因为当时前线的反馈认为SMLE步枪装上刺刀后太长,在丛林战里面极不方便。这种短步枪最终没有被采用,但澳大利亚陆军决定把它的刺刀选作为欧文冲锋枪的配件。这种短刺刀被命名为 No.1 Mk1 刺刀,刃长10英寸,出血槽长5英寸。随后又设计了刃长17英寸、出血槽长12英寸的 No.1 Mk2 刺刀。这两种刺刀在 1944 年 7 月31日正式定型,然后提交给军队试用,在 1945 年 4 月澳大利亚军队决定采用较短的 No.1 Mk1 刺刀。
由于除了莱萨特公司试制的 Mk2 枪外,只有极少的 Mk1 枪在生产时配有刺刀座,因此二战结束后所有的欧文冲锋枪都要转交给兵工厂检修,并顺便在枪口上增加刺刀座。由于欧文冲锋枪的刺 刀座与 恩菲尔德 步枪的 刺 刀座 相同,因此这两种武器的刺刀是可以互换的。配刺刀的欧文冲锋枪在朝鲜战争中首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