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小国的杰作
——二战中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
虎 I 坦克
已在《国际展望》7 月刊出,请勿转载
Part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了临时使用缴获的对方武器外,极少会出现交战双方各国军队都正式装备同样武器的情况。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被同盟国和轴心国都广泛使用并被视为标准防空武器的瑞典
40 毫米(1.57 英寸)博福斯 L/60 高射炮(以下简称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自 20 世纪 30 年代诞生后,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就被大量出口、特许生产、仿制或改进,由此成为二战中使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高射炮。
博福斯公司成立
1894 年,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为了加强祖国的国防工业,出资 130
万瑞典克朗收购了位于韦姆兰省的博福斯-古尔斯邦公司并将其更名为博福斯(Bofors)公司,主要制造钢铁和炸药。在诺贝尔的苦心经营下,博福斯公司逐步壮大,开始生产多种武器并向国外出口,使得博福斯这个历史可以追溯至
17 世纪中叶的北欧小镇借此扬名于天下。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瑞典保持中立国,使博福斯公司能够方便地向战争双方出售武器,因此一跃成为世界上排名前列的武器制造商。一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受限于《凡尔赛协定》不得开发任何新式大威力杀伤武器。20
世纪 20 年代,著名的德国克虏伯(Krupp)公司收购了部分博福斯公司股份并转入了一些生产技术,与博福斯公司合作在瑞典设计和研制各种新式火炮。
这对于博福斯公司而言,无疑是难能可贵的机会。瑞典设计师们从德国设计师处获得了全新的设计思路和宝贵的设计经验。但实际上,由于博福斯和克虏伯两家公司的设计理念存在重大区别,瑞典设计师们一直专注于轻型火炮的研制,而德国设计师们则偏向研制重型火炮。30
年代中期,待到国际上对于德国开发武器的限制逐渐放松后,两家公司的合作随即中止。分道扬镳后,德国克虏伯公司研制出了在二战中为德军立下赫赫战功的 Flak-36 型
88 毫米高射炮,而博福斯公司则开发出了著名的 40 毫米博福斯 L/60 高射炮。
M32 型和 M34 型
1925 年,博福斯公司受瑞典海军的委托开发一种 20 毫米(0.79
英寸)口径的全自动舰载型高炮,但后来军方发现小口径高炮的威力有限,于是便酝酿开发更大口径的高炮。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