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鼠狼步兵战车
Image:11717197570611239.jpg 黄鼠狼步兵战车 国别 联邦德国
名称 黄鼠狼步兵战车
marder infantry combat vehicle
研制单位 莱茵钢铁集团
rheinstahl group,de
亨舍尔工厂
henschel werke,de
瑞士莫瓦格公司
mow
生产单位 莱茵钢铁集团
rheinstahl group,de
马克公司
mak,de
现状 完成生产计划,如有合同,可恢复生产
装备情况 联邦德国和阿根廷
概述
1960年1月联邦德国与两大集团签订了设计与制造履带式步兵战车的合同。这两大集团是:由莱茵钢铁-哈诺玛格(rheinstahl-hanomag)公司、鲁尔钢铁(ruhrstahl)公司、威顿-安楠(witten-anenn)公司和布诺?沃内格(buero warnecke)公司等4家企业组成的莱茵钢铁集团和由亨舍尔工厂与瑞士莫瓦格2家公司组成的另一集团。第一批制出样车7辆,其中莱茵钢铁-哈诺玛格公司3辆,亨舍尔工厂与莫瓦格公司各2辆。1961~1963年间,又制出第二批样车8辆,其中莱茵钢铁-哈诺玛格公司4辆,亨舍尔工厂1辆,莫瓦格公司3辆。后来由于优先发展反坦克炮和多管火箭炮,该车的研制工作曾一度停顿。
1966年恢复研制工作,军方正提出设计要求。1967年,根据这些要求,开始第三批和最后一批样车的制造,共计10辆。莱茵钢铁-哈诺玛格和莫瓦格两家公司各3辆,亨舍尔工厂4辆。
1964年亨舍尔工厂被莱茵钢铁集团兼并,从此,研制工作大部分由该集团完成。1967~1968年间,预生产10辆,并于1968年10月作为首批车辆交付联邦德国陆军进行部队试验。试验于1968年10月开始,1969年3月结束。1969年4月正式批量生产,同年5月命名为黄鼠狼步兵战车。。1969年,确定莱茵钢铁集团为主承包商,马克公司为子承包高。这两家企业现在已分别改名为蒂森?亨舍尔(thyssen henschl)公司和克虏伯-马克公司,位于基尔。早期的生产合同规定,莱茵钢铁集团的产量为1926辆;马克公司为875辆。1974年莱茵钢铁集团又续订了生产210辆的合同,马克公司的生产总数也增加到975辆。到1975年,该车预订的产量已全部完成,但底盘仍在莱茵钢铁集团的亨舍尔工厂继续生产,用于改装罗兰德(roland)2型防空导弹发射车,直到1983年才结束。
结构特点
该车车体采用装甲结构钢焊接结构,可防枪弹和炮弹破片,前部可防20mm机关炮炮弹。
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左侧,配有3个潜望镜,中间1个可换成被动式夜间驾驶仪。在驾驶员后面有1名步兵,其潜望镜可旋转360°。
由凯勒尔(keller)公司和克纳皮赫(knappich)公司设计的双人炮塔在车顶前部,车长位于炮塔内右侧,炮手在左侧。炮塔上装有1门外置式20mm的mk20 rh202机关炮,系莱茵金属(rheinmetall)公司生产,俯仰范围为-17°~+65°,水平方向可旋转360°,可用3种不同的弹从左、右、上3个方向供弹,以便于炮手根据不同的目标适时送弹。弹壳可从炮塔内自动抛出。
在20mm机关炮右侧有1挺7.62mm的mg3并列机枪,左侧有6具烟幕弹发射器,在车后载员舱顶部还有1挺莫瓦格公司的遥控式7.62mm的mg3机枪,俯仰范围为-15°~+60°,水平方向可旋转180°。
车长和炮手各有1个peri z11瞄准镜,放大倍率为2×和6×,用于攻击地面目标和对空射击,该镜也可由红外夜间瞄准镜取代。另外,车长还有8个潜望镜,以便于环形观察;炮手有3个潜望镜。在主炮的左侧还有1具红外/白光探照灯,可随主炮俯仰。
动力舱在驾驶员右侧。与发动机匹配的是伦克(renk)公司的hswl-194型4速变速箱与无级液压转向装置,功率通过车体后部两侧的侧传动输往履带。散热器在车体后部跳板的两侧,冷却空气借助轴流式风扇从车体顶部两侧的侧传动输往履带。散热器在车体后部跳板的两侧,冷却空气借助轴流式风扇从车体顶部的格栅进入车内。
行动部分采用扭杆悬挂,有6对双负重轮和3对托带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居后,第一、二、五、六负重轮处装有液压减振器。迪尔(diehl)履带有可更换的橡胶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