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对粤奉合作抱着很高的期望。在致张学良的信中,孙中山写道:“文顷致书尊公,述此后军事进行,仍宜由西南发难,据险 与敌相持,使彼欲进不得,欲退不可。然后尊公以大兵直捣北京,略定津保,以复其巢穴,绝其归路,敌必可灭。正与高明之见不谋而合。望力持定见,他日运筹决胜,可以预期也。”11月30日,孙中山复函张作霖,表示在目前政局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双方应该“彼此和衷,商榷一致行动,决不参差”。这一时期,奉粤之间联系密切,函电往来频繁。台湾出版的《国父全集》中收入的孙中山致张氏父子的函电,就达11封之多。凡是孙中山致张氏父子的信函,都是孙中山亲自撰写。在张学良的居室中,就挂有孙中山亲书的“天下为公”的横幅。
三角同盟,初步形成
而此时,直系首领曹锟企图破坏孙张同盟,准备与张作霖和谈。曹锟承诺,只要张作霖愿意合作,愿意让张作霖担任副总统。为了不使曹锟的阴谋得逞,1922年12月,孙中山再派汪精卫赴奉天拜会张作霖,希望促成南北统一,并共同反对用金钱、武力进行总统选举。孙中山认为,奉系与直系合作的条件是须以张作霖恢复东三省巡阅使之职,并允许奉军人关为条件;如果直系不答应这个条件,则不能答应曹锟。
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随即派廖仲恺赴日与越飞谈判。1月28日,孙中山致函张作霖,通报与越飞会谈的内容。张作霖也给孙中山回信,称《孙文越飞宣言》“提要勾元,全局在握,老谋深算,佩仰至深”。总的来说,孙张这一时期的联系还是相当密切的,他们对于重大问题交换看法,互相通报。
1923年2月,孙中山依靠滇桂军击败了陈炯明叛军,依靠抚绥政策平定了旧桂系余孽沈鸿英发起的叛乱,恢复了广东根据地,重组大元帅府大本营,准备北伐。
这一时期,孙中山与奉系重要将领于冲汉、李少白、杨宇霆之间也有书信交往。在致杨宇霆的信中,孙中山提到:双方交往应该“相矢以信义,相结以精神”。4月10日,孙中山三派汪精卫赴东北会见张作霖,商谈和平统一问题。4月12日,孙中山致电张作霖,对于张作霖通电辟谣表示赞赏。4月17日,汪精卫由奉天回到上海。
5月1日,在沪待命的汪精卫再度衔命赴奉天。在致汪精卫的电报中,孙中山提出了向张作霖借款的要求:“唯协和需五十万元,组安需二十万元,此间因战事剧烈,费款至巨,力难兼顾,拟由兄力向雨公商助见复。”可见,汪精卫此行的主要目的,便是借钱。同日,孙中山致函张作霖,高度评价张作霖提出的“藉武力以济和平之穷”的意见,同时承认粤方“财政过拙,不能因应咸宜”,并提出借款70万元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