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东天目山东南麓生活着一个原始部落。其首领叫防风氏。传说,防风氏是巨人,曾随大禹治水有功,后禹王在会稽召集部族首领时,防风氏迟到,被禹王诛杀。防风氏死得多少有些冤,但不管怎样,他死了。他留下来的只有关于他的传说和龙须峡谷溪中一只大大的脚印。
公元前八世纪的某个雨季,传说中活了八百岁的人瑞彭祖到了龙须峡谷中隐居。据说他深谙养生之道。龙须峡谷确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他是高人,来去飘渺,龙须峡谷中自然没有他的踪迹可寻。
公元六世纪的某个夏天,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隐居西天目,因回访龙须庵住持到了龙须峡谷,在边走边赏景时,不慎把装经的包裹跌落溪边,以致浸湿了经书。他只好将经书分摊在一块岩石上晾晒。后来此块岩石就被叫做“晒经岩”。梁朝和南朝所有的朝代一样昙花一现,昭明太子也很快被淹没在历史的雾霭中。
公元八世纪,某个薄雾的清晨,诗仙李白至龙须峡谷寻访隐居在此的老朋友温处士,及至仙人台,仍不见温处士的踪影。山民告诉李白说,处士已与其兄一起成仙。李白望着云雾缭绕的仙人台,叹息一声,既羡慕又无奈地离开了龙须峡谷。成仙后袖带飘逸的温处士与其兄永远生活在传说中了。
公元十世纪的某个冬天,吴越国王钱鏐至龙须峡谷寻访隐者未果,登上马尖岗,向东眺望正在兴建中的杭州城,踌躇满志。然而他终究只能“一剑霜寒十四州”,推行“保境安民,休生养息”的基本国策。吴越国远去了。
公元十四世纪初,元代高僧高峰原妙在龙须峡谷参禅悟佛,为时九年。在此期间,他在龙须庵的基础上建造了龙须禅寺。高峰原妙被江南百姓称为“江南活佛”,可见其佛学造诣之深。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似乎忘却了龙须峡谷,只有龙须禅寺的香火依旧升着袅袅青烟,只有当地的山民依旧在龙须峡谷中砍柴烧炭,采菇守猎,只有当地的老人依旧在夏天的古树下或冬天的炉火旁给孩子们讲那些古老的故事。又许多年过去了,龙须禅寺也在一种思想的大厦前轰然倒塌,从此龙须峡谷更加寂寞。树空自绿,花空自红,鸟空自啼,水空自流。
公元二十世纪末,东天目山东南麓的龙须峡谷来了一位高高瘦瘦的城里人。他被龙须峡谷浓郁的自然气息和迷人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里寻他千百度,他终于找到了他的自然之梦。他就是后来在江南旅游界中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就是华抗美先生。
人类文明程度的空前提高,使得人类的社会化程度也空前提高。城市越来越大,蚕食着郊区蚕食着乡村;建筑物越来越高,刺向天空刺向太阳;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吸纳着小镇上的人吸纳着乡村里的人。城市变得空前地臃肿和繁杂,城市人的心灵变得空前地浮躁和疲惫。他们开始渴望自然的纯净与宁静。华抗美先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龙须峡谷,是人使然,还是天使然?是一种偶然性,还是必然性呢?
龙须峡谷被开发了。
沿着太湖干流逆水而上,可以找到其位于临安东天目山南麓的主源头,与《浙江地理志》、《杭州市志》的记载一致。于是龙须峡谷被重新命名为太湖源,也称太湖源头,以其为中心,面积78.8平方公里的地方被划为太湖源风景区。由此,第一个以江河湖水的源头作为旅游地的风景区产生了。
太湖源被保护了。
太湖源开发之初,就融入了生态意识、环保理念,提出了“保护太湖,从源头做起,从我做起”等口号,策划并实施了“给我一袋垃圾,送你一份礼品”、“给我五节废电池,送你一张门票”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太湖源保留下来了原始的自然风貌。
开发和保护在太湖源被和谐地统一起来。太湖源成功了,一时间,火爆华东,誉满江南,来此考察、取经的各地领导、专家纷沓而至,更使得太湖源声名远播。处于景区的白沙村和附近的村子喧闹起来,农家旅馆、饭店、小卖部等应运而生,从而迅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就白沙村而言,景区停车场旁山货市场的年收入就逾200万元,其四十只摊位平均每只年收入逾5万元。2001年,白沙村人均年收入高达7000多元,比景区开发前翻了一番多。太湖源景区富了一方百姓。
太湖源开发运作的成功,迅速引发了临安及周边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热潮,真可谓一花引来百花放。截至2001年底,临安开发成功和尚未开发中的生态旅游风景区近二十处。生态旅游业的兴起,带来了临安第三产业的繁荣。宾馆、饭店、茶楼等各种娱乐场所像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山核桃、笋干、茶叶、鸡血石等土特产,产销两旺。临安的经济因此大幅度地增长,临安人的精神面貌也因此发生很大的改变。临安的山变得更绿,水变得更清,房子变得更漂亮,街道变得既整洁又宽敞,人变得更自信。一到双休日,临安的宾馆全部爆满,街上到处都是外地人。去年,临安市成功地被评为“优秀旅游城市”。临安市生态旅游的春天是否已经呼之欲出了呢?
太湖源,对临安及周边地区的生态旅游文化、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华抗美先生作为旅游界的弄潮儿,对旅游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就这方面来说,华抗美先生是成功者,可就另一方面来说,他又是一个失意者,正如他的好友老残所说,“作为商人和学人得兼的他,情商远大于智商,决断力远大于监管力。否则,商海沉浮多年,怎么还债务缠身,整日疲于奔命呢?”
太湖源的风光是旖旎的,其既有细腻、温柔、秀丽,如江南少女的一面,又有近九十度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的龙须壁、千仞崖等粗犷、大气、雄健的一面。在太湖源,这两个者是统一的,它们共同组成了如诗如画风景。“所以我们感激物主,也感激华总他们,是物主秉持鬼斧神工,创造了风景;是华总他们打开了风景,让我们走进去。”(张爱萍《十年恍惚书旧路》)
许多人许多事,随着时光的流逝,会被人们忘却,而有些人有些事不会。多年以后,太湖源会变得怎样呢?当地的老人是否会在夏天的古树下或冬天的炉火旁给孩子们讲那位高高瘦瘦的城里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