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满脑子都是佛道,看什么东西都能把佛给牵连到一起。饥渴到这个程度,自然北京房山的云居寺石经山是可以饱眼脑的。
几年前已经来此看过,但没有任何印象,就连当初的门票是多少也不记得了。到是这个来过的印象,几年来没有想到再来。
去之前,脑子先装进寺山的许多概念:
1.地理:云居寺在京郊房山区,距市区80多公里。驱车上京石高速公路,至玻璃河出口出来,就看到云居寺的路标。
2.云居寺石经山
石经山:又名小西天,有大量的石刻佛经,是中国最大的石刻佛经宝库:山上共有九个藏经洞,分上下二层。下层二洞上层七洞,以雷音洞为中心。九洞之中以雷音洞开凿最早,原作经堂,称石经堂,有石门可以开关。雷音洞内的石柱上雕刻有一千多个佛像。其余的八洞在贮满石经后,就以石塞户熔铁锢封。
云居寺:始建于隋朝,许多建筑物在抗日战争期间受到战火的毁坏。
3.三绝:云居寺是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版经号称三绝。
石经:石经始刻于隋大业十二年(605年),僧人静琬等为维护正法刻经于石。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 绵延1039年, 镌刻佛经营1122部3572卷14278块。如此大规模刊刻,历史跨越长久,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壮举, 堪与闻名寰宇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历史地位极高。
纸经:纸经现藏22000多卷,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包括明南藏、明北藏等。而其中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尤为珍贵,为妙莲寺比祖慧刺舌尖血写成,被称为“舌血真经”。云居寺经数量之多是国内各大名寺所罕见。
木版经:木版经即龙藏经。是印刷龙藏所用的木质雕版。木版经始刻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至乾隆三年(1738年),现存77000多块,内容极为非富,是集佛教傅入中国2000年来译著之大成。世界上只有两部汉文大藏经版保存至今,一部是目前珍藏在韩国伽耶山海印寺的《高丽藏》;另一部就是云居寺现存的这部龙藏经,堪称我国木版经之最,也是云居寺保存经版“三绝”中的一绝,为镇寺之宝。
快捷的车行方式,淡消了细细品味山水方滋的意趣。驱车70多公里,一猛子就来到历经劫难又经过多次整修的云居寺。宽阔的广场、冷清的停车场、宏伟的山门还有醒目的购票牌;有些充满阳光的萧瑟与凄凉。
又是遭受侵华日军战争炮火的创伤,轰炸、焚烧、掠夺,被夷为废墟。劫后余生的云居寺,留下的也只有伤痕累累的几座唐、辽时期的佛塔,以及散仆在遗址上各个历史时期的石刻文物和石经山上藏经洞内的石经了。
我是没有心情看修复的云居寺新建筑,于是直奔佛塔。云居寺自古就有“碑海塔林”之称。至今保存完好的有唐塔七座、辽塔五座及隋唐碑刻等历史文物。唐塔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辽塔中尤以北塔造型独特,气势宏伟,成为云居寺标志性建筑。
云居寺北塔又称“罗汉塔”,建于辽代,建筑风格非常突出。通高30米,顶部似钟,下部如钵,两层楼阁式的塔身,塔座紧腰处有一周伎乐天砖雕。可惜我没有拍摄下来。
辽代对佛教的信仰极其盛行,辽人也比较的实在,起塔没有舍利就供奉大量的经文。围着“北塔”一周伎乐天砖雕,南塔内的大量石刻佛经。。。辽代对于佛教经典的编刻,成就很大啊,房山石经的续刻可见证。而辽代的佛教艺术,残存建筑较多。类似北塔的辽塔,全国少数也有50座;可惜多檐斗拱式的南塔被毁,只能翻出老照片回忆了。
虽然存留下来的唐代汉白玉方塔没有宏伟的气势,只有两三米见高,但精美考究的石雕,足以满足了我的猎取之心了。唐代建筑特有的艺术风格和佛教艺术,在这里到处残留着,仿佛你身处其时。
南塔的地基还空留在原处遗址,地下是石经地宫,看回藏的石经是要隔着密封的玻璃。每块石经间用纸隔开。地宫采用氮气和恒温密封保存这些瑰宝,现代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石经。只是50年代的那一回石经重见天日,居然出土四十多年,才给予回藏?
古人在石头上刻字,中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常常可以看到许多石刻文字。各地的山川名胜也往往因之而增色生辉。古代石刻中看来最为重要的也就是石经了。石经就是将整部的经书刻在石头上。佛教石经大约出现在公元五世纪,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有过三次统治者发动的灭佛运动(北魏太武帝年间、北周武帝年间以及??),于是许多虔诚的佛教徒,将佛学经典刊刻在石头上,希望经文能够永久的保存,经不灭,道亦不灭。北京云居寺的佛教石经,为唐代法师静琬,遵照慧思遗愿,来到白带山这块风水宝地,历尽艰辛磨石刻经,他在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题记中,言明了刻经意图:“此经为未来佛法难时拟充经本,世若有经,愿勿辄开。”这既是高僧的初衷,也是向后人的呼唤啊。石经历经六代,代代续刻,坚持不懈,长达千载之久,,在一万四千块石板上,刊刻了3500多万字经文,他们将刻好的石经深藏在洞穴中留存后世。——多么珍贵啊!
除了石经,要看的当然还有龙藏木板经;木版经是用的不易变形的枣木。印刷术的发明显然也是由石经演变来的;石经的问世,却不便于携带流通及阅读,于是就产生了既便于、又可以保持石经原貌的拓片,印刷术也随着发明了。云居寺木经房展出了少量纸经、木经,有工作人员还现场演示了死版印刷,亲自动手印刷一把居然还有技巧可言。
我居然没有看到“舌血真经”,是匆忙还是没有展出的缘故,纸面的东西还是需要更好的保护,看不到也不便多想了,还是了解点知识性的东西。佛教大乘经典中血经被记载为“剥肤为纸,刺血为墨,燃指为灯”,果真如此吗?云居寺纸经中《大方广佛华严经》血经是妙莲寺比丘祖慧于明崇祯13年以血代墨写成;僧侣为表示对佛祖的虔诚与对弘扬佛法的决心,发愿刺血为墨,书写经卷。每天清晨净手焚香后,刺破舌尖,滴血入杯,以毛笔蘸血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血经就是按此方法书写而成的。为何佛门大多只刺舌与手指取血书经?原来是舌血经文保存长久,手指血次之(俏皮话)。其实佛门大德指出,刺血写经既是修行者的特殊修行方式,可表达对佛祖的虔诚与对弘扬佛法的决心,也是当时物质条件下僧人为保存佛典的重要手段。
沿上山刻经的千年石路快步上行,发现垫铺着不同朝代的石板,零零落落的,未被现代人很好的保护,有些唐代石板上的斜纹依然清晰。
小西天千佛殿即石经堂又称雷音洞,就洞为殿,洞门是两扇沉沉的铁门向内开启。这肯定不是原状,可能是财力不足无力恢复原建从简而已。进入雷音洞可见洞内四壁的石经版、千佛柱和洞内供奉众多的佛像,四壁石经风化程度参差不齐,两扇门后的石经保存最好,大青石料经过千年还和钢板一样发出亮光,字迹清晰可辨;真不由得佩服唐代刻经所富有的高超书法艺术魅力。经文是有右往左刻写,完全按照我国古文的书写方式。石经山佛舍利就是在雷音洞里发掘出来的,被认定为释迦牟尼佛祖肉身舍利。这是全世界唯一不是供奉在塔裹的,而是埋在洞裹的佛祖利。此行最感兴趣的佛舍利,现在国家银行珍藏着。
(关于佛舍利:释迦牟尼佛祖一生傅道几十年,直到81岁时,在拘尸那耶罗城的两棵菩提树下涅磐。据说佛陀涅磐以后他的舍利即遗骸(当时叫法身、肉身,现叫阿罗汉果,指的是修行而成的圆觉之果。有红舍利即肉,白舍利即骨,黑舍利即发之分)分为十万八千份,在世界各地分别起塔供奉。时隔三千多年保留至今的真品已经非常珍稀。佛舍利两粒,珍珠两颗。经近年来反复考证,确认为1300余年前静琬安置在雷音洞的佛舍利。据有关专家推测,原藏三粒,今存两粒,可能是在明万历年间迎入宫内供养过程中遗失。)
雷音洞的西边,在七、八两个藏经洞间还有一个唐僧洞,可惜原来的佛像身让香客们当成唐僧肉刮残了,现有的是今年才按原状恢复旧貌雕刻的唐僧和白马。
攀顶就是莲心了,四周山势成花瓣型围着石经山。风很大,吹散去探寻古遗迹的心情。
一个云居寺石经山,跨立千年。稍一留意,却可发现国运和佛教的关系。唐代国运强大,佛教也是黄金时代,中华民族鼎盛,云居寺也得以昌隆,唐武宗破佛,不久唐朝即灭;明代、辽代诸帝多知维护佛法,国势亦尚可观;元代清初,推崇佛教,国威颇盛。近世,佛教衰微到极,云居寺的大部分建筑也被毁完了。佛教盛,可以治理天下;佛教衰,则社会就会出乱。
还是:一心清净,烦恼转菩提;体捂佛法,如是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