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区的扩张 见证发展
现在的中山大学共有四个校区 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 广州南校区 占地1.17平方公里 而北校区原是中山医科大学 占地0.39平方公里 在1953年院系调整中分离出去 2001年10月26日又再次并入 同时又建立了1999年开始筹建的珠海校区 和2004年才落成的在广州大学城内的东校区 分别占地3.48平方公里与1.13平方公里
2 20多年前的中山大学的校区 与学生生活 回忆篇
20多年前 中山大学的校区 就是现在的南校区
那个时代 上世纪70年代末 是恢复全国高考后一年 正流行“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学习理科学习物理成为一种时尚 社会上和在校生 其学习的热情都十分高涨 那时候 考进大学 除书费外伙食费外 在大学一切费用都是国家承担的 毕业时国家统一分配 考进大学也就意味着有良好的前途
20多年前 学生们都住在校园区东边 本科生是10人住一间 每人有一张书桌 在狭小的空间里放10张书桌 是非常拥挤 同学进或出 坐着的同学须欠身让行 不像现在本科生4人一间 可以放置电脑的许多物品
就学习环境 也比现在逊色多了 在校园区的西侧的简陋课室里 放置简陋的带写字板的椅子 光线不好 上课时 如果坐在后排 可能就看不到黑板报上教师书写的字 另外 去校图书馆自修 每每必须早早排队 才会有座 书本占位做法一直流传至今 早上下午晚上 在图书馆门前等开门曾是当初一道风景线
就餐环境 最初几年 学生是拿着油印的就餐券 去约定的食堂就餐 其菜的品种单调有限 食堂数量有限 不像现在 学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食堂就餐点自己喜欢的饭菜 虽说如此 并没有觉得饭菜不可口 在广州那几年 在食堂里 初次品尝了苦瓜和空心菜 虽说这些菜现在在上海很平常 而以前是没有的 校园内有个内部小餐厅 对在校师生开放 价格便宜 是许多同学聚会用餐的场所 笔者曾在那儿办过20岁生日 邀请了6,7个同学 一桌饭菜 仅花了30元左右
就购物环境 20多年前 校园内售品部屈指可数 买点学习用品和饼干水果 除去河北市区外 会在怡乐村边门外的小商店购买 那时候 买许多物品 还需要票券 比如粮票 外地学生 还有全国粮票
就娱乐环境 与现在比起来 少得可怜甚至没有 校园每周末会在露天广场上放映一部免费的电影 同学们须带好自己宿舍的凳子前去观赏
不过 那时候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组织的社团也是不少 比如中文系组织的文学社 常在校园橱窗里发表精彩的文章 经济系有一位上海籍的同学 是一名集邮爱好者 出面组织了集邮社 搞得有声有色 经常在校园办展览 并参加广州全国集邮比赛
那个时代 学生年龄跨度很大 有少年大学生 有已婚的中年大学生 大龄的或已婚的本科生 他们的成熟老练 待人接物 和世故 有给中学生毕业的本科生 是很好的正面示范榜样 也有反面的不良影响 谈情说爱 成双成对出入校园 以文科中文系外语系见多
3 学会读书 学会做人 也学会了玩 回忆篇
在大学几年 须学会读书 学会和五湖四海来的同学交往 学会玩
在中大 当社会上有什么流行元素 就会马上出现在校园里 比如 那时候刚流行跳交谊舞刚流行跳迪斯科
珠江与中山大学为邻 出北门就是中大码头 其对岸是二沙头 一度是原广东省广州市培养体育运动员的摇篮 从中大码头下水 横渡珠江 曾是不少学生的暑期作业 加上来游泳的市民们 涨潮时的珠江江面上 人头涌涌 非常壮观 20多来年前 珠江水还算干净 当然 在校生还可以在学校游泳池游泳 那不是免费的
沿珠江边 往西有个珠江游泳池 现在是游艇会所 原有航模训练基地 还有溜冰场 现在已经是居民楼了
那时候 广州休闲娱乐场所不多见 广州文化公园 市二宫 则是大学时代经常光顾的地方 其内也设有溜冰场 现在广州文化公园失去过去的辉煌
4 行进暑期期终考试期 会在屋顶乘凉睡觉 回忆篇
20多年前 学生宿舍的屋顶是平顶 弄个梯子或垒起几个凳子 就可以登上屋顶 在屋顶上眺望珠江 别有风味 由于广州独特的气候 宿舍里又没有电风扇 晚上会难以入睡 不知是那幢楼的学生起头了 以后每天晚上 在每个男或女宿舍屋顶上 总会见到乘凉睡觉的学生 学生们会从宿舍中拉出一条电线到屋顶 播放音乐带或收听广播
5 去同学家品增城荔枝 回忆篇
在大学时代 同宿舍有位来自增城的同学 他家种有十几棵荔枝树 在要毕业前夕 他邀请了全班所有的男女同学 去他家品荔枝 那次的活动 让人记忆深刻 至今忘却不了 他家荔枝树 品种繁多 现在市面见到过的品种独有 同学们可以在树下尽心地品尝 记得那时 他的家人还特地熬了一大锅粥 以降贪吃荔枝引发的虚火
6 变了与没有变
此次中山大学之行 是早晨6点15分左右 从沙面的白天鹅宾馆出发的 在黄沙乘1号线地铁 并在公园前站转2号线地铁后在中山大学站下的 为了赶回宾馆就早餐和之后的活动安排 没能在校区内待过多的时间 只能从南正门进 沿中央道 一路拍摄 从北门广场出 虽说有点仓促 中央上的榕树依然挺拔 小礼堂还是风采依旧 孙中山先生的十字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依然明晰可见 孙中山先生的纪念铜像依然栩栩如生 中央草坪上的惺亭和草坪两侧的建筑物 如原图书馆 依然存在 北门池塘依然如故 唯一变化就是 北门有广场有牌坊有了通人民桥的滨江路 中大码头东移于正对北校门的位置
今年是中山大学建校80周年 中山大学正和全国其他高等学府一起 为培养人才奉献自己
附
中山大学 20多年前 每年会从上海招收20名左右的大学新生 故在每个系里 每年级平均有2名上海籍的同学 由于乡音缘故 那时候 在校的上海同学 彼此多少有知晓或来往 而现在 上海学生独生子女见多 恋家见多 故现在去中山大学读书的本科生寥寥无几 那时候毕业分配原则是 那儿来回那儿去 就是说上海生源 基本上会回上海
图为 中山大学南校区中央道草坪 孙中山先生的纪念铜像面北意寓“北伐”
姐妹篇 20多年后重游广州 漫谈变化之一——城市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