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南皮.童谣
金龙飞弛,窗外是一望无际的冀东大平原,荒凉而苍茫;路边掠过排排整齐的白杨树,干枯中似有豪情隐忍待发。车子向着河北沧州南皮县进发。
那一年,板凳风华正茂的爷爷,从世代居住的南皮龙堂村走出来,考取了北京大学,在这里开枝散叶。一晃七十多年过去了,趁着过年放假,北京的亲戚组织15个人包一辆金龙一起回老家看看,笑曰“还乡团”。
车厢内一片掌声,原来是来福小朋友在用南皮话背颂一首南皮歌谣:
羊巴巴蛋
上脚撮
我是你兄弟你是俺哥
打壶酒
咱俩喝
喝醉了
打老婆
打死老婆怎么过
有钱的
再说个
没钱的
背着个鼓子唱秧歌——(南皮民谣《羊巴巴蛋》,摘自河北县志)
双语幼儿园毕业的来福小朋友,今年10岁,已经去过荷兰、深圳……听他用家乡话背歌谣,样子十分认真可爱,那种反差特别好玩。
河北沧州南皮县,温带大陆气候,四季分明,耕地面积78万亩;就是这样一片看上去朴实闭塞的土地,却有着2200年的历史。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已在这里设郡县制,县号“南皮”。
“到青县了,过青县就是南皮了”车厢里有人喊道,大家都转头望窗外,远远的田野里有没有融化的积雪。
(二)南皮县城.龙堂村
车子在道路的前方转弯,很快来到一片集市上。北方农村典型的街景:爆竹红粉的碎屑在地上随处可见;脸孔朴实的小孩在追逐嬉戏,看见我们的车子,略显好奇地躲到一边去;路两边有各式各样的门脸房,小饭铺,电脑学校,美发店,五金店,有着不锈钢的窗子和花哨的广告招牌。
我们预定了当地的六合斋宾馆,并在那里午餐。
餐厅装潢隆重,小小的南皮,也有这样堂皇的所在。午餐有蒸胡萝卜(当地特色),进贡过慈禧太后的小窝头——在玉米粉中放入擀碎的花椒、盐、大料等多种调料秘制而成,放有沧州特产金丝小枣的窝头,煮花生,配备了十八种卤的手擀面,各种酱菜(保定槐茂老字号),还有很香的棒子面粥。最绝的是居然还有海鲜,大概是因为沧州是沿海城市的缘故。总之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几乎都被我们尝到了,除了作为冀东平原传统农作物的棉花(那个不能吃),还有就是新恢复的农作物苜蓿(这个好象是给牛吃的),南皮盐碱地很多,苜蓿在盐碱地也能种,不仅经济效益良好,还能养地。
下午吃过饭,大队人马浩浩荡荡赶奔龙堂村老屋。汽车开出十几公里国道,开上乡间小路。沧州这个地区交通非常发达,有高速也有104国道,路况非常好。冬季的北方乡下,田野上覆盖着薄薄一层雪,几间土屋偶尔出现,围墙边堆满黄白的麦秸,秫秸杆和长叶子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安静,诗意,悠远。
我们的车子在村边停下,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跑出来看,一派热闹亲热的气氛。大家熙熙攘攘欢欢喜喜地进了门。老屋已经不在了,但是宅基地还在。现在那里住的是位姓李的人家,一大家子,儿子媳妇老两口还有两个小朋友。热情地把我们往屋里让,整个的大院子充满喜庆的气氛。
当年板凳爷爷家算是南皮最殷实的大户,在文革中也受了不少牵连。时代不同了,现在我们也敢戏称自己是“还乡团”了,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板凳的爸爸妈妈伯父伯母都在屋子里跟老乡叙乡情拉家常,我们这一辈连同来福那孩子尽在院子里乱跑,而且看见门洞跟门洞合影看见矮土墙跟矮土墙摆POSE看见秫秸跟秫秸照相,并且同村里的小孩子打得火热,我还混迹在他们中间,跟他们一起趴在窗户上往里面瞧满满的屋子里炕头上那热闹的情景,只管自己乐不可支。
闹了大概有三根烟的功夫,大家依依不舍地离开。乡亲们都在那里挥着手,道“常来”,直到车子开出好远回头还看见他们站在村口的大树旁。
(三)南皮大雪.金刚亭
当晚住在南皮六合斋。夜里非常安静,眼前渐渐浮现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章回来,什么“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又纳闷为何古时侯动不动就“刺配沧州”“发配沧州”,沧州的沧是否就是沧桑的沧苍凉的沧,又想起那大军草料厂,是否就是这些秫秸苜蓿的草料……这样想着似乎听见交打五更还是几更的,渐渐睡着了。
在梦里听见隔壁老乡的鸡叫,心里楞了一会儿,等到想清楚身在南皮还听见小时候的鸡叫了不由得惊喜。拉开窗户一看,乖乖,下雪了!是不是昨夜默诵的功效~~“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没想到竟应验了!我这个人常常异想天开地瞎联想,在湘西的沱江边思绪会跑到川端康成《河边小镇的故事》中,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也寻些乐趣出来自娱~~回想昨晚两桌人跟南皮文化馆的同志借着酒话聊的关于南皮落子、南皮大鼓那些民间艺术,还有南皮的人才辈出——清朝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唐朝名相贾耽、当代文豪王蒙、教育学家张志公等等皆出于此。越发觉得此地神奇,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厚重风流数我南皮。
吃过早饭跑到街上,雪下大了,不过还没有“燕山雪花大如席”那么夸张,又想起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的高适也是沧州人。这边的民居很多是瓦顶的,一片白,还可以看到清晰的鳞片样的纹路。飞雪飘扬很象《十面埋伏》结尾处雪地搏杀的背景,雪斜斜的,一道道,心有豪情。
在雪中一行人走到金刚亭去。亭中一对金刚,相传建于唐代。金刚亭建在一个湖边上,湖面结了薄冰,雪铺在冰上。这对金刚相向而立,石头制成。一个双手合十,另一座拄剑而立。两座石金刚高度有四米左右,威武庄严,雕刻着精美的花纹, 1000多年来石头已被摩挲得非常光滑了,不过花纹还是一样清晰(大家都奇怪文革中他们是怎么被保留下来的,大概是和对林冲一样,“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吧)。
路上的雪足有半尺深,非常松软。在城市里很少看见这样完整的不被清扫的雪地。麦秸剁上堆满白雪,又是另一番景致。同时那些青砖的大门,门上那红红的春联都在雪中如梅花一样鲜艳喜庆。孩子们在快活地追跑打雪仗。扫自家门前雪的婶婶冲我们安静地微笑。来福小朋友忍不住攒了一个雪球扔过来,被袭击的人猝不及防,马上尖叫着追了过去。
雪地里一片笑声。
羊巴巴蛋
上脚撮
我是你兄弟你是俺哥
打壶酒
咱俩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