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春天的第一场雪下得是那么的悄无声息,那么的大。望着窗外一宿魔术似变出的满树银花,我心底既欢喜又失落。我想此刻最该去的地儿应是家门口的灵峰吧,那里的万株梅树花儿正娇艳着,再有这洁白无瑕的白雪衬映着。嗨……,可我必定错过了这场阳春白雪群芳斗艳,无缘这份可遇不可求的美妙景色,因为我此刻正坐在开往乌镇的旅游大巴上。
我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来到乌镇,那么乌镇又是以怎样的姿态迎接我?
一个半小时的路程我们的大巴就到达了乌镇。进镇是要买票的,是那种联票,看一个景打一个孔一票到底。于是,镇大门口挤满了等候的人,一眼望去好像旅游团队居多,就似我们“三八”搞活动的老少姐妹还有家属同志们都来这儿了。呵呵,满眼的红男绿女,满耳的欢声笑语,我们认识的不相识的肩并肩脚跟脚,几乎快耳鬓厮磨喽。虽说此情此景与江南水乡宁静淡泊的意境相差甚远,但咱中国老百姓图个热闹喜庆所以不在意这个。这也就不难解释明知乌镇游客不会少,我们的工会干部还是勇往直前地带领我们来到这里的原因了。呵呵,一切享受“老公”的不能嫌这嫌那哦!
我对乌镇的另一个兴趣是来自黄磊和刘若英的“似水年华”了,在那一座著名的双桥上,我要自由自在地奔跑,感受人生如梦似水年华……呵呵,可N位导游此起彼伏的麦克风声实实在在地告诉我现实是那么的实在,“双桥是左升官右发财,游客按需选择。”于是,我和志同道合的同志们鱼贯而入地从右桥走过。
出生于乌镇的文学巨匠茅盾在一篇题为《大地山河》的散文中这样描述过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乃,飘然而过……”我实地看到了,原来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称为“水阁”,它三面有窗,凭窗可观市河风光,也可似大师描述的那般,真真别有一番情趣。
旧时的乌镇应该有数不清的豪宅大院吧,看着“百床馆”里上百架雕花描金门格门楣的宁式大床,我猜想着。而这些床,虽然已没有了红绡帐鸳鸯枕织锦被,却足以看出古镇过去的富足奢侈。有谁见过三进门格的红木大床?小女子我可是开了眼了,您瞧,推开一进描龙雕凤的床门,是换鞋的地方。跨进第二进门格,两旁是衣服箱,是就寝前更衣的地方。再进第三进门格,一边是马桶箱,一边是浴盆箱。靠里,帐幔里面,才是铺着棕棚的真正意义上的床了。床的三面镂空花板下,还有好多小抽屉,是放零食、首饰等小物品的。这三进的宁式雕花大床,像极了一座袖珍的三进豪门大院,是精致的屋中之屋啊。
有一句古语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乌镇的一条深深的巷子里面有座酒坊,乌镇特产三白酒,就出于此。我以为巷子还是深了点,因为除了到此一游的游客象征性地买一点,好像它还没什么知名度哦,午餐我们用膳时男同胞们互敬啤酒可以佐证。
蓝印土花布,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亦是乌镇一带的特产。走进蓝印花布馆,见屋前宽阔的晒场上,搭着高大的木架。木架上,满是刚刚印染好的垂挂着的蓝印花布,有风而来,那蓝印花布便鼓风而起,飘飘荡荡似仙境一般。多美的布啊!这蓝印花布会变成蓝花小袄,蓝花竹裙,蓝花头巾,蓝花伞……点缀流动于青山绿水石桥巷陌之间,成就江南独特的色彩韵味。
转头间,看见在一个犄角里一位老婆婆在纺线。我来了热情,好想试试纺线,老婆婆不用说当然是拒绝。看看总行吧。老婆婆说,我的工作就是给大家看的。我问老人,几岁学会纺线,她倒很情愿讲她的过去,小时候女子苦啊!纺坏的线缠着手指头上烧。纺坏的线越多,烧手指的时间越长。当女儿的还好,父母会有恻隐之心,童养媳就整日介眼泪汪汪胆颤心惊地纺线。我问老人,现在生活可好。好好,老婆婆一连说着好,有八块一天。我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