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香港感觉在梦里
我第一次去香港是在1990年。看到“中国城”“大富豪”等夜总会,我觉得好新鲜,根本不知道“夜总会”是用来干吗的。上世纪90年代初,南京还没有夜生活的概念,而香港卡拉OK等满街都是。
当时我的工资每个月96块钱,只够在香港吃三碗面条或炒饭。所以到香港以后,我什么都不敢吃,什么都不舍得买。以前游客去香港大多在宾馆里就靠方便面过日子。现在游客的消费观念和以前截然相反,价格对他们来说是次要的,他们常常花费不菲地去品尝当地最有名的小吃。
10年前香港警察不会中文
90年代那会,如果你不会英文和广东话到了香港后真是寸步难行。游客不会说英语,自由行动的时候很不方便。有些游客觉得警察一定能解决问题,没想到找警察也不会说普通话。现在香港大街小巷到处是学国语的广告,路上随便找个小青年问路,他们都能用流利的中文给你解答。
我做了18年的出境游,去香港收获最大的可能是在语言方面。到香港后,你不讲英语就行不通。当地人不怎么乐意和你用普通话交流,因为我的广东话非常蹩脚,只能依赖大学里学的一点点英语。为了工作,也为了提升自己,我对英语愈发重视,现在用英语交流一点障碍都没有。
回归后去香港,满眼五星红旗
1997年7月1日后,有团要去香港,我再次踏上香港的土地,满眼是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先前的“米”字旗已无影无踪。看到国旗迎风招展那刻,我心里泛起一种归属感。
以前市民去香港就是为了看看到底啥模样,长见识的。而现在市民去香港则是因为上次没看够,这一次再好好玩玩,顺便购物。以前游客去香港就像去其他旅游点一样,在著名的浅水湾拍照留念,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地游香港。现在出去旅游的市民则非常注重享受香港所特有的生活气息,享受香港的夜景,像香港人一样生活。
以前去香港,身上总有一张朋友亲人列的购物清单,“金项链7条,金戒指30个。”当时香港金饰便宜,每次总要带很多回南京,款式带错了也没关系,还是会有很多人抢着要。买黄金热从1995年开始渐渐淡下来,大家开始关注香港的化妆品了。
香港交通费用10年基本没变
香港公共交通费用十多年来没有多大的变化。十多年前在香港打的起步价是16块,现在还是16块。公交车起步价是两块钱,现在还是两块钱。香港著名的有轨电车,一直维持大人两块、小孩一块的价钱。虽然这个电车公司几度想涨价,想召开听证会,都被市民否决了,“市民认为,盈利与否是电车公司的事情,百年的有轨电车重要的是它的象征意义,而不是用它来赚钱。香港的一些公用设施,还会在盈利后主动降价,比如香港的一条隧道,刚启用时60块钱一个人,两年后收回了成本,价格降为20元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