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9:30am-12:30am 文君街--南街--南桥--十方堂邛窑--迴澜塔
返途的日子快了。前段时间比较忙,在这座小城里不知不觉也呆一个月了。日子比较规律,也很平淡,没有什么特别.
周日好好给自己放个假吧。去哪里?城里很小,大部分街道应该都走过了吧。这几天正在举办国际古琴艺术节,给这个城市带来了不少生气。可惜没有欣赏到高雅琴音,错过了周六上午的开幕式,晚上在文君公园的什么古琴晚会又不对外开放.虽然我就住在公园的旁边,听着热闹闹的有点心不甘啊。
上午天气比较阴凉,适合步行。准备先到十方堂邛窑遗址去看看。之前在邛崃博物馆早就看到了相关介绍。但一直没有去。看着地图路线狂走了一阵,发觉越来越偏。路上问了几个人,居然都没听说过这个地方。城里人不知道这个城中村子的名字,应该也不算太奇怪吧。只有关心的人才真正知道,外地人可能比本地人更熟悉。就像我之前在成都市区呆了两个月,去的小地方很多,对着地图,所以可能很多成都人都未必比我清楚。我的MSN久不久冠之以自己去过的景观之名,羡煞很多人。其实,在工作之余会玩,需要心情,甚至需要智慧,当然,钱也是少不了的。
几文钱历川蜀"胜地"。难道我已经习惯了在匆匆旅途中自得其乐?难道我已经习惯了漂泊的生活?难道我是在逃避,还是在追寻,抑或两者兼而有之?独自行走,但不寂寞,怕是需要一种境界吧。但当远方的朋友们不断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时,难免一丝落寞。甚至昨晚一位朋友发短信说正在深圳蛇口泡吧呢,羡煞我也.深圳,我生活了几年的地方,很多回忆,俱往矣.那不是我的故乡,但是,我至少要名正言顺地在心里给自己那么几个故乡吧,不然一点寄托都没有,连个回家的地方都没有.至少是可以让我心灵回归的.虽然不知道要漂泊到什么时候.
上周末回到成都的时候,在出租车上,看着窗外熟悉的路,熟悉的街道,突然,心底上,这个城市给我一种亲切感,一种似乎久违的故乡感.想着想着,突然都笑自己了,才两个月的时间,这么多情.看望同学的弟弟,听意气风发的故事;与刚结婚的大学同学碰头,诉说毕业后的种种经历,没想到他会在我出差期间回到成都举办婚礼,恰好碰到了一块,生活中就是充满种种机缘;和红粉笔彭老师一块吃饭,听另一位在校大学生讲自己去边远山区支教的故事,也听说了高老师寄了大把书过来,支持彭老师张罗给贫困学校筹备图书馆的事情.生活中总是有那么多事情,可能让我们感动,可能让我们感慨,可能让我们惊喜,太多的可能.大家都在忙碌着,可能在哪里碰上,也可能永远没有交集.
目的地是邛窑.本来是想活动活动筋骨的.走了半小时后突然对自己产生怀疑。我早说过自己不愿做彻头彻尾的苦驴。算了还是打车吧。结果也是等了好一会才打到车。
很快来到了邛窑遗址博物馆.地址在什邡村.博物馆的墙上赫然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方堂邛窑遗址".博物馆大门紧闭,在寂静的村子里显得有些落寞.旁边是大片铁丝网围着的遗址重地.这让我想起了广汉三星堆,那是将古遗址和现代博物馆结合得很好的地方,甚至让我有些惊叹.听说邛窑这边也正在紧锣密鼓,考古价值恐怕也是要结合商业运作才能更好昭然于世的,而且也会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更多的实惠.
遗址就在南河(白木江)旁边,周边景色让我有些醉心.岸上是鸟语树香,鸡犬相闻,菜地绿油油,草地中居然有不少小鸟蹦蹦跳跳;河边三两垂钓人,江中老汉撑船打鱼,看!鸭子们乐也融融在水中晃悠.远处水牛在浅水处美滋滋地吃着青草,远处岸边火烧土吐出袅袅烟.这其实就是这边的日常生活图景,却触动了我,想起了小时生活的家乡.或许是平时已经被工作给绷紧了.忽然觉得整个世界好安静,沉醉......
小小陶醉了一番之后,又走路转车打车直奔迴澜塔.这是全国第二高的砖塔,原名镇江塔.旁边又是在大兴维修.邛崃在打造旅游城市方面功夫可是不少下.塔本身倒也是没什么很特别的地方.关键就是到此一游.白木江也是从塔边经过.回去时等了好久都没车.于是下水边耍耍.有一对情侣,有一家三口,有忙着在河边洗菜准备进城卖个好价钱的农民夫妇.转身看塔时突然发现了一个好角度,塔身与水中倒影相互辉映.咔嚓一声收入镜头,美滋滋.....
背景资料:
十方堂“邛窑遗址”文物陈列馆
十方堂邛窑遗址文物陈列馆位于邛崃市区以西2km南河岸边十方村,占地面积2500。包括有唐代民间建筑遗址9间,约900,分为唐代早期5间和唐代中晚期4间。建筑遗址为砖石结构、条石、条砖砌筑台基基墙、方(条)砖铺地。方形石础,垂带踏道有石作、砖作两种。正厅四周有回廊。基址西北两侧有砖砌排水沟注入南河。其中9#房为作坊遗址,留存有拌料缸、石臼、地辘轳及“马蹄窑”2座。文物陈列室陈列展出“邛窑”出土文物近千件,展现了从南北朝至宋代邛窑系列产品。其高温釉下多彩器物即“邛三彩”和著名的“省油灯”以及富有民间地方特色的手捏人物、动物吸引众多的学者和观众。
回澜塔
回澜塔位于邛崃市区东南4公里之宝林乡塔子村,全名“回澜文风塔”。现存回澜塔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起重建,仅建成1─8层,光绪八年(1882年)。复从第9层修至13层完工。该塔为13层楼阁式砖塔,塔身平面呈六边形,底边长6.1米;通高75.48米,为国内第三高砖塔。是成都市、四川省境内第一高古塔,被列入“成都之最”。塔身第一层至第三层层高较高,共约占通高的三分之一;以上各层层高逐层递减,且层高与边长比例匀称。该塔外廓呈阶梯状,塔檐叠涩出挑短檐;塔刹为铁架铜皮,呈葫芦形;内插铁柱与攒尖顶紧密相连。该塔外观样式别致,雄伟挺拔。
建塔所用青砖尺寸较大,为专门烧造。一至八层可见“大清同治六年陈国仲官砖”等数十种戳记;十一层以上有“光绪八年州牧李玉宣修竟”、“李元兴”等戳记。这些塔砖为我们提供了两次修塔和成塔的确切年代,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