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刹海,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是最有老北京风情的景区之一。我知道什刹海,是从有“清初第一才子”之称的纳兰性德开始。几年前,我从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而初识纳兰,很快就深深为他的人品和才学所折服。因为纳兰的话题,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才华横溢的朋友。当我们聊起纳兰家史,什刹海就不能不提。因为那里有纳兰的父亲——明珠的府邸,也就是纳兰的家。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纳兰圈子里的朋友们有到什刹海放河灯的传统。去年的中元节,我专程赶到北京,参加了朋友们这一年一度的盛会。时至今日,去年中元之夜后海的“一池萍水,几点河灯”依然常常在我眼前浮现。这匆匆一瞥,什刹海给我的印象是安宁平和的,古老又深厚。最近,因为看到一篇充满无奈的文章《媚俗的什刹海》,我忍不住动了再访什刹海的念头。
2.
7月29日一早,我乘火车倒汽车,终于又一次来到了什刹海。
如果你从“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银锭桥出发,那么,沿后海北沿,过望海楼,再过了现为北海幼儿园的纳兰家庙,看见一座绿树掩映的朱漆大门,便是我两次寻访的“宋庆龄故居”了。
宋庆龄故居原是清康熙时大学士明珠的宅邸,乾隆年间归和珅所有。清末时是醇亲王载沣的摄政王府,末代皇帝溥仪就出生在此处。建国后,增建了一座楼房,宋庆龄迁入居住。宋庆龄在此逝世后,这座昔日的王府便作为“宋庆龄故居”面向世人开放。不是王府大院,也不是宋庆龄的风采,真正吸引我千里迢迢来寻访的是这宅子里的两棵树和一座亭。
“阶前双夜合,枝叶敷花容。疏密共晴雨,卷舒因晦明。 影随筠箔乱,香杂水沉生。对此能销忿,旋移迎小楹。”——康熙二十四年暮春,容若(笔者:纳兰性德字容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终年31岁。——这首《夜合花》便成为容若的绝唱。我要寻的,就是这两棵相传为容若手植的“明开夜合花”。这种树的花,只在白天开放,晚上就会把花瓣合起来,故而得名。
当我穿过回廊,绕过假山,再一次站在两棵明开夜合的繁茂树阴下,当我再一次用手抚摩历经300多年风雨沧桑的粗糙树干时,有难以言表的感动和心伤。我仿佛看到一袭白衣的容若公子,就坐在不远处的石凳上浅吟轻叹;仿佛看到,一首首清丽的词作就这样被一一吟咏出口,流传开来......
朋友说,这些年来,不知跑了这园子多少趟,可就是没遇见过两株夜合开花。我听了,无言以应。其实我们都知道,322年前的五月三十日,它们的花,就已经落尽了......
容若生前如赤子般对待他的朋友,爱人,他所结交的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曾让我深深感动的,是感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的顾贞观。相传,容若死后,作为容若的挚友,顾贞观在曾经与容若促膝夜谈的无锡惠山忍草庵贯华阁里,辍笔谢知音。一如当年的伯牙毁琴,也只因为再遇不到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人。顾贞观在他的余生里,一直都守着烟波浩淼的太湖,为容若整理文集。这个传说我始终没有去考证,因为,我愿意相信它是真实的。以容若的心,定能换得这样的知己。
相传,容若“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的地方,是在“渌水亭”。现在宋庆龄故居内的“恩波亭”就是渌水亭的旧址。现在的渌水亭,是一座连接在抄手游廊间的六角攒尖顶小亭,古朴,清秀。亭内有石桌石凳一套,坐下来,向亭外望去,渌水荡漾,明开夜合的叶子荫翳如幕。可以想象,容若当年就是在这里与众位江南才子饮酒赋诗,品茶下棋,不知道成就了多少风流雅事。
3.
要不是朋友说要请我品尝地道的北京小吃,我还想再在渌水亭里坐一会呢。出了宋庆龄故居的大门,穿过几条胡同,我们在一座四合院门口停了下来。我抬头一看,门口的招牌上写着:九门小吃!——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九门小吃”啊!
房檐下,蹲着一只雪白的小猫。太阳底下不紧不慢的舔爪子玩,那样安静可爱,我忍不住走过去想逗逗它。但任凭我使出浑身解数,它就是不肯给个正脸儿,连看都懒得看一眼。我们都笑了,我说,这一副爱搭不理的慵懒样儿,还真有那么点儿皇城里的贵气和傲气呢。
进了门,穿过一个有花有草还有一只八哥的天井,这才算到了吃饭的地儿。
我们点了豌豆黄儿,灌肠儿,炒肝儿,包子,一人再来一碗酸梅汤。本来我是下定决心要喝豆汁儿的,但在朋友的竭力劝阻下只好作罢。时隔一个月,现在的我无比怀念那口浮着白沫的豆汁儿锅,心里那个遗憾啊!
很多时候,吃,是一种文化和心情,不在于吃了什么,而在于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吃。品味最多的,应该是食物背后的故事。——没喝到九门小吃的豆汁儿,我却悟出这么个理儿来。
和朋友们说笑着吃了一大半,我才觉得有点美中不足,就是没有来段相声曲艺什么的。就在这个时候,两个穿马褂的人摆开桌子,拉开架势,像是要来上一两段了。可惜,我的行程摆在那里,该走了......
想来,在九门小吃算是什刹海之行最不完美的一段了。
4.
吃饱喝足,和小白猫告个别,我们继续步行,去恭王府。穿鸦儿胡同时,路过广化寺。说到广化寺,门口的对联一定要提一下,那联儿是这么写的:烟波淡荡摇空碧,楼阁参差倚夕阳。我到现在也没有想明白,为什么广化寺会用这么一副对联,实在不像寺院的联儿啊!
我们一路走,一路琢磨,时不时就会有游胡同的人力车夫招呼我们上车。什刹海的胡同游早已成为京城一大热门旅游景点,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了。我更愿意这样一步一步的丈量什刹海,更愿意以这样的方式来亲近什刹海,亲近老北京。什刹海附近的胡同很多,不可能每条都走到。因为考虑到路线问题,我们终究没有去寻“百花深处”那条胡同。我对“百花深处”有着异乎寻常的向往,很想去走走,听当地人讲讲这个美丽名字的由来。我总是想,这条胡同一定和它的名字一样美丽罢。
我们就这样一直走啊走啊,走完了恭王府花园,走完了北海和景山。
5.
华灯初上的时候,我准备回家了。我爱的北京城,我爱的什刹海,在夏夜斑斓的霓虹里美丽得眩人眼目。我真想再看一看后海的晓风残月,吹一吹后海夹着水气的凉风。
什刹海之行,虽然,操着南腔北调而不是用北京话讲什刹海历史的人力车夫让我觉得不协调;虽然,到处有人拉你去看修葺一新的四合院让我觉得有点不适应;虽然,恭王府里成群结队争抢着要“摸福”,争抢着要走“升官发财道”的游客让我微微皱眉,但我毕竟又到了想去的地方,看到了什刹海的历史风情,尝到了老北京的味道。而且真正“媚俗”的地方都没让我看见,不知道这是不是天意,是不是老天爷也想留住什刹海在我心里的美好影象。
收获很多欣喜,珍藏些许遗憾,这就是旅行的乐趣,寻访的乐趣。我还会再来的,这看不够的北京城,讲不完的老北京。
6.
我有一个梦想,一个近乎奢侈的梦想。我想,等一个夜凉如水的夏夜,在没有酒吧喧嚣的后海岸边摆几把藤椅,约上三五知己好友,沏一壶清茶,我们围坐一起,谈诗词,聊历史,以月色为敬,品一段流年。说到高兴处,没准儿谁还会哼上一支曲儿,或者来上一段单口相声。我们的笑声,就这样散在后海泛起的层层水浪上,穿过一座座的四合院,穿过王府的绿树假山,越飘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