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辜负星期天不错的天气(比星期六还是差了点儿),也为了赶紧完成行走苏河之任务,星期天,我决定从华东政法开始,继续行走苏州河。
忍不住还是睡了懒觉,只用下午的时间去行走。轻轨乘到金沙江路站,穿过两条街道,来到华东政法校园后面的苏州河畔,接着前一天走过的路,经过苏州河上的校园桥,来到河畔的菁菁校园。这片校园之所以如此吸引我,是因为这里曾是一个传奇——圣约翰大学。
地图上可以看到,这片校园类似于莫干山路的面粉厂和艺术仓库区,也是一小片陆地伸向苏州河。据说,当年圣约翰大学的创始人因为觉得苏州河在这一河段两岸风光特别旖旎,突获灵感要在此建校。
如今,在校园的苏州河岸,看到的是浑黑的河水,河对岸错落的棚户和新建的俗气的高楼。但这些都还没能完全抹杀这个校园的传奇的气息,因为它已经“沉淀了岁月的风华,弥漫着历史的醇香”。
小楼昨夜又东风——东风楼,原为“西门堂”。外面爬满了电线和空调的风机。
从“东风楼”三个字下面走进去,是一个雅致的、有回廊的四合院。周日的东风楼里,还有人在上课。
(从“东风楼”三个字下面走进去)
圣约翰大学是中国第一所西式院校。早在1865年和1866年,美国圣公会分别设立了格雅书院和度恩书院。1877年,美国圣公会施若瑟主教,在这两个书院合并的基础上,开始筹建圣约翰书院。1879年(清光绪5年)9月1日,圣约翰书院正式开学。
1886年,22岁的美国传教士卜舫济(F. L. Hawks Pott)来到中国,在圣约翰书院教学英语。两年以后,这个生于纽约、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美国人,在24岁的年纪,就成为了圣约翰书院的校长。卜舫济任校长五十多年,对圣约翰的发展影响重大。
从1896年到1905年,圣约翰书院进行改组,成为圣约翰大学,并向美国哥伦比亚特区立案。圣约翰大学遵从西式大学的体制,文、理、医、神四个学院的学位被美国各大学认可。
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的林语堂,在自传中写道,这位校长博士,娶了一位中国的淑女为妻。“他治事极具条理,据说他固定将一本长篇小说每周读一章,一年读毕……我永远不能忘记他在大会后每日早晨在校园的步行一周。在大会与全体祷告之后,带着他的黑口袋,由宿舍的舍监陪同,他各处去察看,要在回到办公室之前,注意一下哪些事要做。我相信,伦敦伊顿学校校长安诺德博士对学校的理想,是认为学校是训练品格的地方……”
高耸的红砖塔后,飞檐翘越的是体育室。房屋底部的石头上,纪念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辨。
(体育室)
据说体育是圣约翰大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全中国第一个室内游泳池就在这里。学校组织的第一个学生体育组织是“射箭俱乐部”。每周还要上哑铃操和军事操。最有意思的是,中国第一支足球队就是诞生在它的校园里。
林语堂也在自传中写道,“倘若说圣约翰大学给我什么好处,那就是给了我健康的肺,我若上公立大学,是不会得到的。我学打网球,参加足球校队,是学校划船队的队长。我从夏威夷的男生根耐斯学打棒球,他教我投上弯球和下坠球。最出色的是,我创造了学校一英里赛跑的纪录,参加了远东运动会,只是离获胜还远得很。学校当局认为这种经验对我很有益处。”
(韬奋楼,原为“怀施堂”。)
走进去,看到的是一个四合院,悠长的回廊,青灰的砖墙,红色的木地板,这样雅致的地方,是校园里早期最大的教学楼。
四合院中央,立着邹韬奋的塑像。这所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里,走出了许多的中国名人,除了创办三联书店的邹韬奋,对生活的艺术颇有研究的林语堂,还有宋子文、荣毅仁等。
校园并不大。古老的西洋式的建筑参杂着一些东方的情调,略有一些生涩,又十分清丽、可爱。
四十号楼。1913年2月1日,孙中山曾应圣约翰大学之邀,来此演讲。这幢楼里有个大树参天的清幽小院,如同世外桃源。
圣约翰的学费是十分昂贵的。据说张爱玲当年也想进圣约翰,但一直为学费发愁。但翻看圣约翰大学的历史,那似乎真的是一所很好的大学。例如,它十分注重课余活动对造就人才的影响。“1890年学生自办《约翰声》,开创了高校学生自编校刊的风气。学生组织众多,活动丰富,定期举行戏剧表演、中英文演讲等,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
林语堂说,“在二年级时,休业典礼上,我接连四次到讲台上去接受三种奖章,并因领导讲演队参加比赛获胜而接受银杯,当时全校轰动。邻近的女子大学圣玛丽大学的女生,一定相当震动。这与我的结婚是有关系的。”那意思好像是,他在圣约翰的活动中的骄人成绩,帮助他得到了圣玛丽女校学生的爱慕。
图书馆和体育室的门口,都有这样的石轮。
(石轮)
当年圣约翰的学生人数似乎并不多。1890年,圣约翰书院开始设大学课程,只有两名学生。1905年正式改名为圣约翰大学,1907年才有6名毕业生。但它出的人才可不少啊。
交谊室,在淞沪战役中,曾是解放上海的第一宿营地。1949年5月26日凌晨,陈毅进驻此地。
(交谊室)
岁月如苏州河水,默默的、不息的流淌。
1947年,校长卜舫济在去世于上海。
1950年12月,学校与美国圣公会完全脱离关系。
1952年9月,教育部决定进行全国范围的高等院校系科设置调整,圣约翰大学文科全并入华东师大,理科也“分”给了复旦和同济等,校址划归华东政法学院。历时73年的圣约翰大学结束了其传奇般的历程。
据说,如今的华东政法学院在松江有了个新校区。新校区的一些建筑,仍然秉承原圣约翰大学清水墙、红砖瓦的风格。
校园,总有那么一份浪漫。
圣约翰大学已经归入历史,然而成立于1900年1月20日的圣约翰校友会,在圣约翰大学解体后,在国内外还保持活动。
从《新民周刊》上看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各地的圣约翰校友联系并建立了每四年举行一次联谊会的机制,首届世界圣约翰校友联谊会在香港召开,1992年、1997年在上海再聚首。
上海的约友(圣约翰校友对自己的简称)们,虽然最小的也已七十多岁了,但仍然保持着雅致的情趣。他们常常相聚,共同吟唱老歌——
“我愿意回故乡,再寻旧生活,同亲友聚一堂,重享从前乐……”
完整的游记见:http://trueaaron.blog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