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的,就可以看见邮电大厦高大的身影伫立在苏州河畔,像一头休憩的安详的狮子,雄伟、沉着。
(邮电大厦)
沿着河,迫不及待的走过去。在这个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繁荣而时尚的时代,对很多人来说,邮政正在纷繁的日子里渐渐隐匿甚至消失。但这苏州河畔的古老的大楼,却似乎有股强大的力量,挽留过去的记忆。
想起自己年少时的梦想,不是当一个贡献全人类的科学家,也不是做一个高档写字楼中的白领,而是要当一个邮递员,每天穿着绿色的制服,骑着自行车、吹着口哨,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阳光中。许多年过去了,这个梦想并没有实现。当我为庸碌的生活奔波、穿行在茫茫人海中的时候,还常常想起那个年少时的梦想。
那一天,行走在苏州河畔,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河岸的夹竹桃依然绽放着粉红或洁白的花朵。走到四川路桥头,抬头仰望这近在眼前的大楼,清晰的看见楼顶钟塔上毛泽东的书法“人民邮电”,还有侧面的西方格调的雕像。钟塔上的钟还是很准的,并非忘了时间的钟。
(记得时间的钟)
据说这幢大楼一直都是用于中国邮政的,我很好奇,邮政是由国家政府掌管的公共事业,为什么放在了一幢典型的西洋样式的大楼里。
根据上海档案馆的资料,原来在中国近代邮政创办之前,上海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通信机构,包括外国人设立的如“英国驿务署”、“工部局书信馆”等邮务机构。1878年,清政府批准上海江海关在原先兼办邮递业务的基础上,开始试办邮政。在海关试办邮政14年后的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批准正式开办国家邮政,委派海关总税务英国人赫德兼任中国大清邮政最高职位――总邮政司。
难怪,那个年代建造的海关大楼和邮政大楼都是西洋式的。原来是如出一辙,高高在上的都是英国人。
这是一幢珍贵的大楼,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继1915年天津车站邮政大楼和1922年北京天安门广场邮政大楼之后全国第三座邮政大楼,而前两座大楼都已不复存在。
这幢大楼由上海邮政部门自筹资金于1924年建造,由英商设计,华商承建。这幢英国古典式大型建筑,揉合了古罗马巨柱式建筑与十七世纪意大利巴洛克钟楼建筑的风格,时至今日依然气势雄伟壮观。
二楼是宽敞明亮的营业大厅,工作人员在那怀旧的营业柜台里工作着。据说这大厅曾经富丽堂皇,号称“远东第一大厅”。
现在二楼有一部分辟为了博物馆,名曰上海邮政博物馆。运气太差,在二楼博物馆的门口,被告知里面停电了,暂停开放。
不甘心,决定再专程去参观博物馆。没想到那个风和日丽的周末之后,上海的天气就再也没好过,即使不下雨也总是阴沉沉的。转念一想,阴沉的天气里,去一个有趣的室内的地方不是正合适么?于是在一个阴霾的周末,出发直接去苏州河畔邮电大厦中的上海邮政博物馆。这才发现,要看这个城市的风景,其实不一定要强求好的天气。坐在公交车上,就看到街道两边的银杏树染成了秋天的黄色,在喧闹嘈杂中依然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再一次来到苏州河畔,直奔四川北路口的邮政博物馆。在四川路桥上,回望两个星期以前走过的河岸边,光陆大戏院和颐中大楼,与东方明珠塔同在一幅风景画里。
(风景画)
真的不虚此行。博物馆的展览从殷商时期讲起,展出的许多古代的器物,不知道是仿制的还是真品。有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了殷商时期远方击鼓通报边境军情的情况。
(博物馆)
(写信俑,暧昧的样子。)
据说展出的还有1896年3月20日(这一天后来成为了中国邮政开办的纪念日)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国家邮政的奏折,我却在眼花缭乱之中没有看到。有趣的东西很多,就连美国和澳大利亚也都运来了邮筒,来丰富展览的内容。还有中国的散发芬芳的花的邮票,和瑞士的巧克力香味邮票。“珍邮馆”里陈列了许多稀世珍邮,包括清代的大龙票和小龙票,还有六十年代的“全国山河一片红”。
完整的游记见:http://trueaaron.blog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