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随笔:记得那年三月三
引子
一首琅琅上口的歌谣,让我又回到了那个春光明媚的季节:记得那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叫醒村里的小伙伴一同到村边,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人人笑开颜……
(风筝飞满天)
一
三月三,其实是一个广泛的节日。既是少数民族的“三月节”,也是我们祭拜“黄帝”的日子。在泉州(东海真武庙)又是“玄天上帝”出巡的节日。而我印象最深的,则是小时候放风筝的节日。风筝,如今流传最广的属山东的潍坊。
风筝最早不叫风筝,而是称之为“鸢”或“鹞”。相传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公输班(鲁班),用木料做了一只大木鸢,自己乘坐上去,侦察宋国城池的布防,这就是“公输班做木鸢以窥宋城”的传说。
据《询刍录》记载:五代时期,有一位霸州刺史李邺用纸做了一只纸鸢,引线乘风嬉戏于天空之中。他还在纸鸢上安了个竹哨,大风钻入竹哨时,会发出像筝一样的声音。由此“风筝”从此叫开了。
据说,楚汉之争时,项羽被困垓下,韩信就制作一种能唱楚歌的纸鹞,到处放飞,配合士兵们吟唱楚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面楚歌”的故事。
二
早春三月,当我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只已经荒废多年的老鹰风筝。萌发了童心,和“小小S”来到位于西郊的“西北洋”(当年荒无人烟的泄洪区)-现在的西湖公园(为泉州十八景之一:西湖烟霞),放飞心情。
抬眼间,天空中荡起了各种各样的风筝,有长龙、有蝴蝶、有狮子、有扇子形状的,一下子布满了西湖的上空。刚学的小孩却怎么也飞不起来,正着急、徒劳地乱跑,找不到窍门;才入门的,摇摇晃晃勉强飞了起来,又在半空中和人纠结在一起,慌乱地倒腾着手中的线;而高手者只要“举重若轻”地拉扯一两下,就能飞得只剩一个黑点。不一会儿,已分不清谁是谁的啦。
望着自己漂浮起来的老鹰,在天空中展翅翱翔时,我一时想起了父亲,以及他在为我们兄弟扎风筝的身影,鼻子不禁一阵发酸……
三
人生其实就如眼前的风筝,一直在线的束缚与自己的意愿之间挣扎和拉扯,加上风的外力,推波助澜一下,风筝的一生就能在这飘摇中徐徐度过。
风筝向往着无垠的蓝天,喜欢高飞,欢快地冲往高空。一旦达到高空时,又有些眩晕,有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而且,因自己身在高空,天底下的人都在看着,它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就无处藏身。越是要高飞……
风筝以为,只要到了高空便可抛弃凡间的一切繁琐。其实,心灵的“桃花源”在于内心深处,而不在于身处何方。如果心中还记挂着什么,记恨着什么,就证明还是放不下。虽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是,只能冲淡,不可以永远忘却,除非是喝了孟婆汤或是忘情水。记忆的线,死死地在风筝的那头牵连着,一辈子也解不开,等到解脱时,也就到了风筝生命的尽头。
风是风筝一生的追随者,当风筝挣扎地冲破阻力,奋力向上时,如果遇到风,便是风筝在人生关头的抉择与更猛烈的挣扎,就好像人们想借用烈酒,来解千愁一样,在喝下第一口时,就知道是徒劳的,但又避免不了这一种诱惑。伴随着些许兴奋和高潮,之后,依旧是被挣扎不去的线,拉回了现实。即使是断了线的风筝,能够像脱缰的野马,逃得无影无踪,仍然摆脱不了“悲惨”的下场。
可是风筝对于风的痴情与渴望,犹如酒鬼对于酒的迷恋和沉醉。风筝伴随着风,在天空中翩翩起舞,一生的等待,人生的意义,就在这一刻实现了。风可以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进入一个忘我的境界,暂时忘记了线的束缚。但是高空的不确定因素,也让风筝离危险更近了。如果这时,线好意地牵扯一下风筝,风筝有可能迷途知返,但是风筝却是不情愿的,更多的是与线进行挣扎。这就好比,在现实与梦想,梦想与幻想,又该怎样地取舍?
当风筝和线都累了,风筝终究会乖乖地落下的。只不过,经历风雨的风筝,无论是落下一个残缺不堪的样子,还是依然完整无损的样子,线最终还是默默地和它呆在一起。线对它的无怨无悔,不离不弃,可能是风筝一生最大的欣慰,但同时也是它心灵深处,最深的愧疚,最永远的隐痛。
尾声
春回,而我已经回不去了
尽管仍是那夜的月,那年的路
和那同一颜色的行道树
所有的新芽都已挣出
而我是回不去的了
当所有的问题都已不能提起
给我再美的答案也是枉然
(我曾经那样盼望过的啊)
月色如水,是一种浪费
我确实已无法回去
不如就在这里与你握别
(是和那年相同的一处吗?)
请从我矜持的笑容里
领会我的无奈,领会
年年春回时,我心中的
微微疼痛的悲哀。
-席慕容的《妇人的梦》
可是“席先生”错啦,回不去的只是那些岁月,我们不是还有心吗?心若在,梦就在!即使是千年的时空,依然可以穿越。
怀旧不是无奈,而是抚摸那些发黄的书页,怀念那些已经逝去的美好岁月。怀旧不是消极,而是让人生与历史相逢,在眷恋与心痛的回味中,穷尽过去与未来。
正如普鲁斯特(法国)所说的,天堂只在那些已然逝去的日子里。
2007年4月19日(农历三月三)初稿2007年5月15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