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藏语称“扎溪卡”,意为“雅砻江边”。位于四川省甘孜州西北边陲,青藏高原东南部川、青、藏三省区交界处。东接色达、甘孜两县,南靠德格并与西藏自治区江达县隔金沙江相望,西连青海省玉树、移多两县,北邻青海省移多、玛多、达日三县。地处东径97°—99°,北纬32°—34°之间,幅员面积为25141平方公里,其中草地面积占9%,有“四川省第一畜牧业大县”之称,有6万余人口。境内平均海拔4200米,距成都1070公里,距康定692公里。南靠我国藏族文化特别是康巴文化中心之一的德格康巴文化旅游区和格萨尔故里旅游区;北临三江源生态旅游区。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富集的资源是旅游爱好者神往的地方。 石渠地处江河源头,巴颜喀拉山南麓,沙鲁里山在境内绵延,雅砻江、金沙江、查曲河纵贯全境,神秘的原始部落、神奇的高寒牧区和高山峡谷景观、淳朴的民俗文化,丰饶的自然物产令石渠享有“游牧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西部太阳部落”美誉。那么,为什么石渠县被称为“中国西部太阳部落”呢?相传在很久远的年代,一头神牦牛被冰雪禁锢在格拉丹冬雪山上,有一群勇敢的康巴汉子爬上雪峰,从太阳引来了火种,终于使冰雪融化了,神牦牛苏醒了,一股清亮亮的雪水从它的鼻孔中喷涌而出,从此草原上才有了涓涓溪水和清清河流,也有了肥壮牛羊和悠扬的牧歌……太阳和火因此成为石渠人崇拜的图腾,扎溪卡也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太阳部落。"
带着对石渠的种种向往走近了他,从成都驱车3天的时间,到达我心中期待的地方.海拔4200米的石渠由于没有草,没有树使得呼吸异常困难,连我们数次上过高原的人在这里都会有轻微的高原反应.感冒后的我更是难熬,头痛,眼睛痛,流鼻涕,还都是左半球,住上了2天后还是腰酸腿痛.
{1}走进“神秘之城”
在石渠县阿日扎乡境内,有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小地方叫松拖。松拖地处雅砻江源头地带,位于雅砻江上游一级支流各曲河中段,海拔约4400米。在松拖草地上赫然耸立着一座石经城,被当地藏族人民称之为“松格嘛呢”,即松拖草地上的嘛呢石经城。
“松格嘛呢”石经城坐西朝东,石经城长73米、宽47米,最高点在中心偏南的塔顶位置,约14.5米。建筑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石经城正面和背面各有一道豁口为石经城之入口。从入口而进,是穿行于城内的一条条狭窄而无规则的通道,让人宛如走进了迷宫。
与康藏地区常见的一般石片建筑不同,“松格嘛呢”石经城的建造不用框架支撑,不用任何粘合材料,与普通嘛呢堆一样,纯属凭手任意垒砌搭建。只是整体形式可能有预先的设计,大体是按照坛场的结构来构建。
嘛呢石大小、厚薄不均,几乎每一块嘛呢石都刻有经文或佛像,经文文字或佛像大小、疏密程度不等,石刻的年代早迟不一。城内外墙面搭建有佛龛,总计有383窟。外墙正面佛龛排列最为集中,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及其30员大将在石刻画像中占据显要位置。
{2}“长不高”的石经城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介绍,松格嘛呢石经城不但有很高的宗教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且对研究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藏区人民的宗教、艺术、建筑、民俗等均有重要意义。他说,现在看到的“松格嘛呢”石经城只是地面部分,沉入地表以下还有一部分。其地面部分有多高,下沉部分就有多深。虽然每年都有无数嘛呢石在往上垒,但它却永远也“长不高”。
{3}石经城见证格萨尔时代?
关于“松格嘛呢”及其建造的缘由,有学者认为是在格萨尔王时代。据传,格萨尔王的军师阿柯西奔之子隆乌玉达和甲察之兄绒查玛勒在霍岭之战中身亡,格萨尔的叔叔晁同为了忏悔和让死者的亡灵得到安宁,就在恩德尔山下建起了嘛呢堆和白塔。随着时间的流失,嘛呢石逐渐被风沙掩盖,形成了一座小山丘。到白玛仁青时代,有一天,白玛仁青与随行僧人一起正在益江罗布扎登草原上烧茶供奉时,远处突然飞来一只大鸟,把供奉用的茶杯叼走了,白玛仁青与随行僧人立即跟随大鸟而去。只见大鸟到了嘛呢堆小山丘,并环绕山丘飞了3圈后才把供奉杯放在山丘顶上。白玛仁青心知此为吉兆,十分高兴。当即在小丘的4个方位分别立了4块石碑。同时磕头祈祷,许愿要在这里建起一个非常特别的嘛呢石经城。后来,人们就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堆砌嘛呢石,最终成为了今天的“松格嘛呢”石经城。
从传说来看,“松格嘛呢”石经城先后经过了两次营造,目前的地面建筑是后一次营造的积累。而传说始建于格萨尔时代的建筑部分,则早已沉入地下。按照学术界的说法,格萨尔时代约在公元11世纪,距今有1000年之久。试想,“松格嘛呢”石经城要沉入地下一半,即下沉六七米之深,如果没有千百年的历史是难以达到的。这就说明“松格嘛呢”石经城最早建造于格萨尔时代,即建造于1000年前是完全可能的。
{4}“松格嘛呢”的“心脏”
在“松格嘛呢”石经城内中心处的地面上,有一口小口径井。井坎为圆形塔式,井眼位于塔顶,直径约0.1米。据说此井深不可测,若俯身用耳贴近井口,可以听见诸如河流、寺庙里的皮鼓、海螺等种种神秘的声响。传说井里还显露过喷发甘露丸的奇景。总之,这口井被称为“松格嘛呢”石经城的“心脏”。
石渠县文物部门曾对“松格嘛呢”石经城的地下部分进行过勘察。挖深沟约1.5米,发现1.5米深的地下部分的嘛呢石经文“都是梵文字体刻绘”,但并未说1.5米处就是“松格嘛呢”石经城下沉的最深部位,也未提供有关那口井的任何情况。
阳光下的石经城格外神秘,估计夜晚月夜下星空下的石经城更加美丽吧.....太强烈的紫外线下依然觉得很冷,穿上绒衣,羽绒服,冲锋衣依然抵挡不住5月艳阳下的寒风.妹妹忙前忙后的帮我打开每个佛龛前的布帘子,让我按动快门,把他们心目中的神圣莲花生大师摄入镜头,虽然语言不能沟通,但是神的名字是通用的,藏语汉语的发音也是还差不多.走进石经城中的小巷子,抬头是湛蓝,平视是七彩的砖,洁白的哈达,我放下照相机,我不敢拍了,总觉得有人注视着我,总觉得会不会打扰别人,围着城默默走了一圈,无言,所有的语言都是多余的,小妹妹就拉着我的手走着走着.
我们穷得就剩钱了,他们穷得就剩信仰了......
很艰苦的地方,我不后悔翻山跃岭的来到你身边,很神奇的地方,我真的只想感受你,为了见到你,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以前去石经城没有路,要过河,现在好了去石经城的路基本可以走了,这次还是要感谢我们的司机万里师傅,在当地问路很难沟通,去过的人又实在不多,以前去的人都说要在阿尔扎住一个晚上,本来都动了放弃的念头,在万师傅的坚持下,找到了去石经城路,我们当天往返的,住宿在了石渠的县城.
(教妹妹们说汉语的你好)
(}“松格嘛呢”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