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美国垮掉派文学的读者,大概会对城市之光书局(City Lights Booksellers & Publishers)有一些印象,因为它不仅出版垮掉派(Beat Generation)文学作品,同时还拥有临街的书店,而城市之光书店(City Lights Bookstore),是旧金山先锋文人聚集的场所,当年金斯伯格(A.Ginsberg)、凯鲁亚克(J.Kerouac)、卡萨迪(N.Cassady)、巴勒斯(W.Burroughs)等人,就时常在这里朗读作品,因此城市之光的文学聚会,已经成为旧金山的一道人文风景,连美国Apa Publications 出版的Insight Guide(《洞察指南》)一书,在提到旧金山时,也会把城市之光书局,跟金门桥、唐人街和电缆车一道,列为该城独有的城市象征。
城市之光书局位于旧金山城北,就在唐人街旁边,1953年由垮掉派诗人弗伦盖蒂(L. Ferlinghetti)创办,弗氏有意大利血统,先在巴黎读书,后来定居旧金山,与金斯伯格、凯鲁亚克、施奈德等人过从甚密,自己的诗歌也写得很漂亮。弗氏的最初灵感,是由卓别林的电影《城市之光》触发的。书局从创办伊始,就致力于出版新颖独特的书籍,追求政治上激进,道德上反叛,艺术上创新,尤其关注敏感的社会话题,注意发掘社会底层的声音,用中国的政治术语来说,就是反映老百姓的呼声。
书局的品牌丛书之一是《口袋诗人丛书》,这套书印刷精巧,方便读者携带,从1953年到现在,一直在不断出版,收入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现当代诗人作品,具有鲜明的文学个性,其中比较有名的作者,有法国诗人波德莱尔(C.Baudelaire)、俄罗斯诗人马雅可夫斯基(V.Mayakovsky)、美国女诗人杜利特尔(H.Doolittle)和西班牙诗人洛尔迦(Garcia Lorca)等。弗伦盖蒂有一句名言:办书局,就是提供平台,让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人,可以在一起对话。
金斯伯格的成名作《嚎叫》(Howl),就是作为《口袋诗人丛书》第四种,由该书局出版的。《嚎叫》出版后,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诗中充满了对伪善道德的轻蔑,并有露骨的情欲描写,被部分评论界人士认为是猥亵之作,弗伦盖蒂一度因此被捕入狱,后来在舆论的压力下被无罪释放,虽然吃了一点苦头,但出狱后声名远播,弗氏本人和他的城市之光书局,都一跃成为美国文化反叛的象征,无数年轻人慕名前来拜访,并在书店前举行各种派对,以示对弗伦盖蒂和金斯伯格的支持。
著名的吟唱诗人鲍勃·迪伦,曾经以爵士乐为背景,在书店前朗读节奏明快的诗歌。越战期间,书店更成为反战人士的活动场所,智利诗人聂鲁达(Pablo Neruda, 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曾站在书店前,朗诵过诗作《暴君割下歌手的头颅》(Tyranny cuts off the singer’s head):暴君割下歌手的头颅/可是井底的声音/从大地神秘的泉眼涌出/穿过民众的嘴/在四面八方轰然响起。
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书局再次成为反战堡垒。加州本来就反对小布什出兵伊拉克,在2004年的总统选举中投票支持民主党,旧金山的反战气氛更为浓烈,笔者见到许多人家的门口,都贴着一种蓝色的反战招贴画。书局的墙壁上则写着“要书,不要炸弹”(Books not Bombs)。笔者在朋友引见下,前去拜会九十高龄的弗伦盖蒂,不巧的是,书店伙计告诉笔者,老人前天去纽约参加一年一度的美国全国书展(BEA)了。伙计是个小伙子,帽子上有一颗红色五角星,脸上挂着稚嫩的笑容,一边说一边忙着给顾客包书。
没能见到弗伦盖蒂,但是见到了该书局资深编辑夏勒德,夏编辑介绍了书局最近出版的一些新书,着重推荐了《白色的心》一书,该书通过大量描述表明,尽管马丁·路德·金被害已经快四十年,但种族歧视依然是美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多数白人的内心,依然是白色的,依然对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抱有陈见,消除种族主义的希望,似乎还很遥远。夏编辑推荐的另一本书,是最近修订重版的《亚各书信集》,这本书初版于1960年,收集的是五十年代中期,金斯伯格和巴勒斯就寻找亚各书写的来往书信。亚各是传说中生长于亚马逊河流域的一种植物,吃了可以产生幻觉,当时垮掉派成员热衷于吸食大麻和安非他明,巴勒斯想找到别的药品,于是前往亚马逊寻找了七个月,最后一无所获。信中巴勒斯描述了亚马逊的自然状况,叙述了他此趟南美丛林历险的各种遭遇,同时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与金斯伯格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坦率地剖析了自己躁动不安的心。
夏编辑还提到了《明信片的另一面》,这是一本旧金山流浪汉的诗歌集,收入了不少无家可归者的作品。像美国许多大城市一样,旧金山也有许多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有的流浪汉坐在高大建筑的台阶上,茫然地看着来往的人群,也有的一手拿着啤酒瓶,边喝边在炎热的街道上四处行走。笔者见到一个满脸胡须的男人,朝马路对面的一棵树说着什么,那派头还挺像当年的金斯伯格,只可惜他说得太快,旁人听不明白。
从书局出来,看到有两个远道而来的女孩,背着背囊,正站在橱窗前喝水,眼睛望着橱窗里的图书,明亮的眼神和疲惫的身影,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许走过千山万水,她们在这里找到了灵魂歇息的地方?
(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