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泉州乡亲致电建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香港泉州乡亲黄先生致电本社说,乡音是一个地域的文化载体,最能凝聚八方游子的心,保护好闽南语的生存环境意义深远。
黄先生祖籍石狮,年轻时到香港发展,现在年近六旬,事业有成之后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他经常通过泉州网了解家乡的信息。当他看到本社征集保护闽南文化生态区“金点子”的报道后,立即致电本社呼吁社会各界要保护好闽南语的生存环境。他说,今后泉州的汽车站、公交车和银行等窗口单位都要采用“双语”(普通话和闽南语)服务,并将闽南语编成教材,让学生从小学习闽南语。在与记者交流的过程中,黄先生始终用地道的闽南语。
“闽南语历史悠久,堪称古汉语的‘活化石’,但是近年来闽南语生存环境受到挑战,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泉州首期闽南语培训班授课老师黄阳生满怀忧心地说,他担心如果不加以保护再经过几代泉州人就不懂得讲闽南语了。他认为,闽南语是研究古汉语的一把钥匙,经统计《诗经》全书共使用1710个汉字,其中有1622个字的读音跟闽南语相近,占94.85%。
保护好闽南语,是弘扬和传承闽南文化的基础。为此,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我市全国人大代表曾静萍呼吁,莫让美丽的乡音消失,要正视闽南人“一代比一代更不会说闽南话”的危机。有关部门应支持编写闽南文化教材,除泉州南音走进课堂外,也要让梨园戏、高甲戏等走进课堂,实现闽南文化“活”的传承保护。
闽南文化是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不可分割的见证,也是至今两岸人民亲和往来的脐带和纽带,保护闽南文化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联系海外侨胞、促进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一条古街、一湾古渡,守望着刺桐古港千年的辉煌;一曲南音、一声乡音,勾起了海内外同胞浓浓的乡情。”在今年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前后,泉州市启动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宣传月”活动,本社开通了热线共同关注闽南文化,得到了广大市民和海内外乡亲的关注,为进一步保护好闽南文化生态建言献策。
文化生态是一种历史过程的动态积淀,是区域现实人文状况的反映,它与特定区域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因缘关系。泉州以“多元文化宝库,海峡西岸名城”而闻名于世,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独特的文化活动铸就了异彩纷呈的文化魅力,凝聚了海内外同胞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