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断想
庐山归来,感慨万千。虽说天公不十分作美,但庐山还是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和思索。大自然是一本书,是一个绚丽无比的画卷,大自然是外在的精神。 旅行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充电的过程。
在那壮观的景色之中,人的确会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天桥遗迹,锦绣谷,仙人洞的奇绝让人惊叹;而庐山云雾的变幻莫测,稍纵即逝,也让人领略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境。
三宝树下
在密林之中,黄龙古刹前,矗立着三棵千年古树,人称三宝树。其中一棵银杏树已经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旁边的两棵直插云霄的古衫也有六百多岁了。仰望参天的巨树,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出星星点点的天空,不禁浮想连翩。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一生只是一瞬,而历经千年的时代风雨,古树依然沉静地俯瞰世人。千百年后,物是人非,古树依旧,而仰望的人早已不知换了多少代了。在博大精深的自然面前,在参天的巨树面前,人不由自主地会感到自身的渺小。这种苍凉的历史感也造就了中国沿绵数千年的主流文化,一种渴望归隐山林,远离尘嚣,与世无争的文化。在五老峰下有千年历史的白鹿洞书院里,环境十分幽静,到处也体现着中国文化人的消极避世的观点,只愿与山林为伍,抱守林泉之志,恐怕是被大自然彻底地慑服了。中国文化中滞重消极的一面,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如何从消极的文化中走出来,如何高扬起人类进步与自由的旗帜,仍然是我们当代人的使命。
美庐和恩来故居
庐山牯岭镇,鼎足之地,却上演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幕幕精彩绝伦的活剧。被蒋中正作为夏宫的美庐,也是建国以后毛泽东在庐山的居所,会客室里还保留着1964年毛主席在此会客时的摆设。从美庐别墅的窗口望出去是清脆欲滴的竹林,山风乍起,竹林的涛声在山谷间回荡,让人心旷神怡。美庐的门前是清澈见底的涓涓溪流,淙淙地向山下流淌。在美庐的对面是恩来在庐山会议期间在庐山的住所,简朴的院落,苍松翠柏掩映其间。两层的小楼简朴得不能再简朴,室内的摆设也绝无一点奢华。墙上记述的一件小事引起了我的注意,庐山会议期间,恩来下塌于此,工作人员为了挡住小楼过道里的阳光,买了一些布准备作窗帘。恩来知道此事后,对工作人员说:挡阳光用旧床单就可以了,国家还很穷,新布不能浪费。后来恩来坚持自己付了买窗帘布的钱和布票。从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让人感觉到一个世纪伟人的人格魅力。恩来是一个有坚定信仰的有基督一般胸怀的人,他将基督精神中荣神益人,服务大众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至。他的品格,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犹如一道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他的品格,象烛光一般,让人看到人性的光明,照亮我们未来的道路。在恩来的小院里,我留了影,以表达对伟人的怀念和景仰之情。
诗人与庐山
庐山以其奇美的自然风光,还孕育了无数诗人的诗情。庐山山南的秀峰脚下,诗仙李白遥望如白练一般的瀑布写下了流芳千古的诗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如琴湖畔,白居易徜徉于大林寺的桃花林间咏出了: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时光荏苒,距离诗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但如此美好的诗篇却仍然散发着永恒的魅力。安徒生在谈到诗的三要素时提到:智慧,幻想,感情是好诗所必备的,其中尤以感情为要。李白和白居易的这些诗篇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也是由于其中浸透着诗人浓浓的诗情,传达着诗人美好的愿望和向往,因而有一种穿越时空的穿透力。
雨果在《纪念乔治桑》中写道:“大地象天空一样,也有隐没的时候;但是,人间象上天一样,重新显现,跟随在消失之后: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就象火炬一样以这种形式熄灭了,却以思想的形式重新发光。” 诚如雨果所言,虽然诗人们早已故去,但他们的诗歌却以文化的形式传承下来。他们并未离去,透过这些千古绝唱,向我们诉说着大自然的美好,成为我们赞颂自然的永恒颂歌。
生命力
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云雾之中的古松,石缝间的劲草,深山里的溪流,无一不在娓娓道来自然的故事。在深山里,印着青苔印记的石板缝里,我发现,只要有缝的地方,小草就会顽强地扎根生长。在五老峰顶峰的石缝间,百年的古松傲然独立,在极其匮乏的自然条件下,顽强地生长,历经千百年的雪雨风霜,绝不向恶劣的环境屈服。自然到底在向我们昭示着什么?生命力!蕴涵在万物深处的生命力!永远不屈地向上的生命力!这股力量不仅深藏与参天的大树,顽强的劲草之中,也深藏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一个生生不息的梦想,生长,不断的生长。就象小树渴望长成接天的大树,留下浓荫,泽及后代。人心之中何尝不深藏着这样的梦想呢?
庐山之美,让人流连忘返;庐山的美丽的诗篇,让人受到了美好的熏陶;庐山的历史,也使人不禁回到了那峥嵘的岁月。时光已逝,美景依旧。去过庐山的人,都会为庐山的美所震撼,所折服。
2005年8月18日于深圳
(山中溪流)
(三宝树)
(飞流直下三千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