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泰州市姜堰西北水乡的俞垛镇,日前引来上海一家旅游公司投资开发“夜游俞垛”旅游项目。
“上海人是被俞垛独特的文化景观吸引的。”该镇文化站站长周林戈说。每天晚上,俞垛集镇6处文化景点都有特色文艺展示,全镇18个村,村村能演出两三个小时的自创节目。
这对于大多数村镇或许是个奇迹。2002年之后,文化站普遍 “缺钱、缺人”的窘迫,周林戈从未遇到过。仅今年,该镇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组织了10多场大型文艺会演,没有花政府一分钱;数百名干部群众历时两年、搜集整理、自筹资金出版了《俞垛民间歌谣》、 《俞垛民间故事》、 《俞垛民间游戏》系列丛书。
俞垛镇文化底蕴丰厚。西汉吴王刘濞在此设立 “古海陵粮仓”;神童关被列为溱潼会船节的发祥地。
2002年,邀请省内多位专家论证的俞垛镇 “文化强镇五年规划”在该镇人代会审议通过。规划将文化设施建设精心融入集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据统计,2002年以来,俞垛镇文化建设(含基础设施)累计投入一亿多元,占该镇财力的15%。集镇 “三横两纵”主干道上,都建成标志性文化建筑。政府、学校的教育中心、培训中心、数字电影院、书法中心、绘画中心一律对外开放;对古海陵粮仓、吴尚先故居等十多处文物全部进行了修缮、保护。乡村实现文化工程 “六有”:村村有戏台、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体育健身场地、文体爱好者队伍、业余创作班底。
“乡村文化是一种草根文化,如果没有农民的参与就是一潭死水。”俞垛镇宣传委员纪晓斌说,完成了文化载体建设后,2007年出台的俞垛镇第二轮 “文化强镇五年规划”则注重政府引导,最大限度调动农民的参与热情。 该镇利用企业家、文化艺术爱好者、社会名流对文化事业的捐资,注册资本10万元,成立少儿创作基金、农民创作基金、公共文化基金。政府利用基金实行 “以奖代补”,鼓励群众创作文艺节目,组织表演、会演活动。
负责指导创作的 “文艺专家”周林戈一下子成了全镇的大忙人。俞垛文化人才库资料显示,该镇5万人口,现有2000多名文艺创作爱好者。18个村轮番召开创作会,将国家政策、新人新事、百姓心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变成老少皆宜的“文化快餐”。
房庄村有一支40多人的文艺团队。村支书杨生宏的老婆、闺女是其中骨干,自己的文艺创作 “还算拿得出手”。夏收过后,他帮忙跑跑腿、打打杂,让村民们尽情表演。 “每天晚上,锣鼓一敲,老老少少就在家里坐不住。锡剧、淮剧、扬剧、打鼓说唱最受欢迎。宣传三农政策、新农村建设、和谐村风民风,用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情,个个听得乐呵呵。”
俞垛镇教师、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丁昆经常外出参加高层文化交流活动。在他眼里,这片生活了40多年的热土充满着独有的文化魅力。
“农村文化活动多了,笑声多了、抱怨少了,人与人之间融洽了,农民有了自己的文化追求。在镇文化中心,集聚数百名地道的农家子弟学习书法、二胡、古筝、舞蹈、绘画、摄影、盆景、雕刻。”
文化市场在浓郁的乡村文化中应运而生。纪晓斌说,该镇的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冠名权,沿路广告、电子显示屏为文化活动带来源源不断的经费。2007年以来,政府无需为文化活动投入一分钱。
曾经有姜堰一家艺术中心租用镇文化中心开设舞蹈班。该镇文化站提出免收租金,但必须为每个村培养一名舞蹈骨干。通过这种方法,俞垛镇200多名文艺骨干没花一分钱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