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惠山下河塘19号的光霁祠,又称周濂溪祠和周敦颐祠。据记载,乾隆南巡时曾两次亲临该祠,并先后御书“光霁祠”额、作赞美五言御诗。前不久,惠山古镇办施工队伍在对该祠修复中,发现了形制端庄古朴的“乾隆御诗碑”,而御书“光霁祠”额碑藏身何处仍然是个谜。
昨天,尘封隐迹半个多世纪的乾隆御书“光霁祠”额碑终于现出真容,同时发现的还有周敦颐后裔周汝远撰写的记事碑一方。这样,光霁祠及惠山古街历史文化研究又添重要史料。
昨天下午,施工人员在清除该祠堂天井地坪的渣土时,感觉有一处地块特别坚硬,于是刨去石块泥土,竟然发现地下横有一大型石板。去除泥土杂物,再用清水洗刷,发现原来是一块石制额碑。额碑长1.5米,宽0.8米,青石材质。正中刻有“光霁祠”三个大字,上侧刻有方形篆体“乾隆御笔”印章一枚,额碑的左右两侧分别刻有三行小字,右侧为“乾隆二十二年二月日”,左侧为“赐宋先贤周敦颐给后裔周汝远”“惠山祖祠悬挂”。经考证辨认,“光霁祠”确是乾隆所赐的御书匾额。
与此同时,一方长88厘米、宽36厘米的“恭记御书光霁祠赐额旷典钦维我记事碑”,也在天井东面墙壁间找到。碑文由周敦颐二十二世裔孙、候选州判周汝远撰写。大意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皇帝又到惠山周祠,周汝远等请皇帝赐予祠额。碑文把如何得到皇帝所赐祠额这件事详细记录了下来。
根据这次重见天日的几方碑刻,以及先前发现的“乾隆御诗碑”、“濂溪夫子惠山祠祀碑”,文史专家判定以前有关资料的记载有误,即乾隆皇帝1751年确实到过周敦颐祠堂,但未题字。乾隆御书光霁祠额和御诗周敦颐祠,都是在1757年进行的。此外,皇帝两次亲临,并御书匾额、御诗赞美祀主的,在惠山118座祠堂里,仅周敦颐祠堂一家,因此,其碑刻文物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