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生活在嘉善,但还是第一次出现在西塘的夜景中。暮色四合,河廊灯笼绽亮,炊烟袅袅,月上西塘,船过桥廊,越曲声声唱,烟火摇晃……朦胧的水,朦胧的桥,已经不去管它它它到底叫什么名字了,举起相机总觉得经过一层玻璃的景色已经远远达不到我们肉眼看到的惊讶了,但还是拼命把这一切收入眼底。一如再也不会再见的人儿,离去的伤感,莫过于我在睡醒后了然忘记的种种。
早晨迎着古镇船夫欸乃的摇船声而起,悠长的唤起声随着我出门兜过一个个转角后还是绕梁不止。或许沉睡了上千年的西塘真的有这般的魅力让陪着她一辈辈生活在此的人们淳朴如世外桃源者。每个客栈小店老板都有着一如既往的热情笑脸,为了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坐下来喝一碗他家老人现做的豆腐花,聊聊他一直生活着的这座唯美小镇,他们给路过所有的游客都讲着古镇逸史,于是导游那种机械的讲解便随着古镇人民的那种入境介绍,淹没在缕缕的河水中。
水乡的路,我想诗画是最适合表达的形式。看着穿着长褂的儒雅艺术家一笔一笔往扇子上描着古镇一块块的青石板。不懂山水丹青,不懂最佳视角,但我懂得这是一份安逸,一份诗画江南的如痴如醉。坐在对面河岸饮着一杯淡淡的碧螺春,感受江南韵味的同时,也有种对吴越文化的扎根扎底有了丝丝感慨。不识江南真面目,只缘身在西塘中,或许就是如此感觉!
晚上坐船已经是最后一拨人,买了将近30只花灯,慈祥老奶奶给我们花灯内许下了种种美好愿望,我们一边在乌篷船内看着岸边美轮美奂的画面, 一边释放着我们的愿望,越退越远的景色,恍惚时光倒流的心境。坦然,释然。岁月淘洗过的淡雅,时光雕琢后的娴静,俨然一起展现眼前。
粉蒸肉和牛皮糖似乎已经没了年少时老家奶奶做的那种美味,但还是在配合古镇幻画的意境中,给我们外来者带来不少惊喜。还是在最后一晚上辗转找到西塘菜肴的历史见证“老品芳”,7点半我们进门却只有坐他们打烊的最后一桌,上了最后一碗椒盐南瓜、一碗野菜包圆、一碗白水鱼,三碗饭三个人吃了个底朝天,满足,是的,就是这样简单。
复习起最喜欢诗人戴望舒的名作《雨巷》,举着相机跟两个古典美女穿梭在西塘那一片片斑驳的老城墙和小巷中,纸伞苏绣旗袍小家碧玉碎步其中。虽然念出“我不是归人,我是过客”的伤感,但旖旎曼妙的现场时光倒回,不知巷内的人儿,将是如何一种轻柔幻画……
再见西塘,再见好心情客栈,期待下次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