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饭店业是最早与国际接轨的行业,但从整个行业看,全国6000多家涉外饭店只有一半加入了星级队伍,而加入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的单位也只有近2200家。中国饭店业是一个大市场,其行规、行标、行业保护与自律等种种举措的实施都需要联合起来的力量。目前行业管理和管理方法也都存在参差不齐、条块分割、自行其是的弊端,一小部分高档饭店虽列在跨国饭店管理集团的名下,但近来效绩也不理想,连进入世界饭店集团300强的"上海锦江"与"北京凯莱"的排名都在逐年下降,更别说我国绝大部分"散兵游勇"的饭店了;如此下去,中国饭店业只能拉大与世界跨国饭店集团的差距。历史潮流--不进则退,若不扬其优势,乘其机遇,加快发展,便很难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优势产业。
在竞争德国某大企业的总代理权的过程中,中国的一家超大型连锁企业,竟败在一个只有9人的小公司之下,为什么?"大"不等于"强"就在今天,有位朋友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德国一家著名丝纺集团几年前就在中国筛选中国市场销售的总代理,此前,在小范围的观察后,看中了一个只有9个人而白手起家共同奋斗的小公司,小公司以代销的方式为自己,也为这个百年老企业集团创造了可观的效益。
中美双方谈判成功后,欧盟的实力国--德国加紧扩大中国市场销售的步伐,迅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招标中国总代理,中国的一个超大型连锁企业参与竞标,准备每年投入几千万元用包销的方式争取总代理权。按我们惯有的思维方式认为,"资本"总是见钱眼开的,更何况国内这家超大连锁企业有许多连锁店,竞争总代理一定唾手可得!但结果恰恰相反--那家9人的小公司最终获得了整个中国大陆的总代理权,而那家超大连锁企业,若想做此生意,就一定要屈居9人小公司之下的二级代理了。这家德国著名集团的总裁说:"我们所看重的不是财大气粗,而是为自己企业生存及声誉奋斗的精神,他们在重视自己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不会无视被代理的我集团产品的品牌信誉,那些不尊重自己奋斗结晶的企业也不会被我们所推崇。"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一,谁能不自卑、不狂妄地按照国际市场规则去竞争,谁就能最终获得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在国际市场上不是看谁大而是比谁更强;其二,奋斗与创造下培育起的,属于自己的核心能力,将是新世纪的宠儿;其三,在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完善国际市场平竞争的格局,不也是双赢理念的具体应用吗?
这又使我想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曾被批判过的哲语,它不正浅显地道出,无论是做饭店的老总,还是办刊物的专业人士,都要在相互依存中发展的硬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