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探险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当你终于到达目的地,真正了解大自然神奇的一面时,你会对自己说,什么辛苦都是值得的”,谢萍笑着说。作为中国地质大学一名年轻的女研究生,她前不久跟随导师去了一次四川新文洞穴,进行地质考察,短暂的经历让她激动而自豪。
从小在四川农村长大的谢萍自小就对大自然有一种亲近感。在高考和考研的两次人生转折上,她都选择了地质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质探险正好给了在城市上学的她再次近距离接触自然环境的好机会。
谈到今年5月份对到四川新文石海国家地质公园,考察当地天蚕洞洞中岩溶地貌的经历,谢萍说,她和考察队员们一起深入到了天蚕洞不对外界开放的三层和四层,对该洞的深度、长度、洞的构造、地下河流及动植物资源等进行了全面考察。考察的数据将用于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以对当地的地质地貌进行更好的保护。
“第一次总是很新奇,感到野外的世界充满了许多乐趣,我很期待下一次”,她兴奋地说。
李团结是谢萍的师兄,即将毕业的他有过多次野外探险的经历,显得更加成熟。在2002年到2003年对藏北安都县进行的区域地质调查中,他参加的考察队有11个人死亡或失踪,年轻的他深刻地认识到了地质探险在乐趣之外的危险性。
“安都海拔有五千米,好多地方没有马路、荒无人烟。高原缺氧使人走不到多远就感到透不过气来,当地还有白熊出没。那是很辛苦的经历,也很有危险性”。
不过,尽管如此,李团结还是对地质探险充满了兴趣。他说,虽然毕业后没有直接从事与地质有关的工作,他会在以后有空的时候参加业余地质探险,还要动员周围的人了解并接受地质探险。
与谢萍和李团结相比,30岁的国家登山队教练次落对野外探险更有经验。这位看起来依然十分学生气的藏族小伙早在1998年就成为中国第一个登上珠峰的在校大学生,随后几年中又先后攀登了五大洲的数座高峰。
“每一次登山都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因为你面对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山,”次落这样解释他对登山探险的痴迷。尽管从开始准备攀登高峰到冲顶可能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在登山的过程会遇到恶劣的天气或意想不到的困难,这位年轻的登山高手每次完成登山活动,就会特别期待下一次。
“站在几千米的高峰上,就好像到了另一个纯净无暇的世界,让人沉醉。”不过,次落强调,除了享受登山的乐趣,登山者还应有环保意识,不能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他说,今年九月下旬,他们准备开展一次珠峰清扫活动,把登山者遗留在珠峰上的垃圾清理掉。
北大的山鹰社里也活跃着一群像次落这样酷爱登山探险的年轻人。陈宏是北大化学系三年级的学生,也是山鹰社攀登队的队长。去年,他和队员们一同攀登了青海海拔6,178米的东昆仑玉珠峰并冲顶成功。任抒欣,北大医学部大二的学生,在刚入学时就报名加入了山鹰社,成为社内登山队中15名队员中2名女队员之一。去年,她去了青海的玉树进行科考,今年她即将启程开始真正的野外探险—攀登西藏6,201米的启孜峰。
谈到登山的辛苦,两位年轻人都显得十分轻松。“我们都是出于一种爱好开始登山的,”任抒欣说,“就算再苦再累我们也能承受。没有这种苦,怎么会变得更有经验呢?”
“野外探险能培养人对大自然的爱好和开展地质探险的吃苦精神,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力,加强团体协作,”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田明中教授说,“只有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认识到各种地质环境的价值,我们才能进行更有效的保护。”
据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国土资源部主办的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正在北京召开。大会旨在提高人们对地质遗迹的保护意识和认识,更好地保护地质遗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更加珍惜赖以生存的地球。
“在人们探索已知和未知世界的过程中,了解到它们的科学价值,我们才会拥有更美好的家园,”田明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