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向往若隐若现于太湖东南水域的三山岛。清人有诗云:“长圻龙气接三山,泽厥绵延一望间,烟水漾中分聚落,居然蓬莱在人寰。”三山岛因此被誉为太湖“小蓬莱”。
夏秋之际的周末,我如愿登上了三山岛。三山岛由北山、行山、小姑山三峰连缀而得名,其中北山为三峰之首,海拔83.3米。漫步在面积仅1.8平方公里的小岛,起先也不觉得有特别之处。但渐渐地,“小蓬莱”的风物人情一幕幕展开,那份远离浮躁的审美心情终于被唤醒。
第一个印象就是这里的马眼枣了。正逢马眼枣成熟的季节,果大二寸许,枣色玉红青黄,长中带圆形如马眼,枣子累累重重压低了枝头。果林里、院落外、小道边,到处散落着从树上掉下来的枣子。据说,岛上百年以上的古枣树就有六百余棵。
树上的枣子采也采不完,掉落下来的自然无人拣拾。那天下午,我在花果林里流连忘返。从压低的枝头上随手摘一把,尝一尝,脆甜爽口。一边的村民也不来呵责,还好心地指点我采摘的手势。但真的要像村民一样采摘,却也不是容易的事。一棵枣树七八米高,低矮处还好说,高处就要架梯子上去,再高处就得攀缘而上了。密密的果林里,梯子也不是架得很稳,还要伸展双臂作采摘状。我努力地试了几次,还是摇摇晃晃地下来了。
三山岛空气湿润,生态良好,物产丰富,一年四季花果累累,五月枇杷,六月杨梅,八九月份马眼枣,十月以后有橘橙,岛上村民也历来以花果种植为主业。从湖上一眼望去,茂密的果林把三山岛遮掩得花果山一般。三山岛民风淳朴,千余村民闲来栽花种草,玩盆赏石,民间收藏颇丰。近年来,游人的足迹踏上了三山岛。因为空气好,生态好,不闻车马喧,又有墨驼鸭、草鸡、湖鲜、田园菜蔬等绿色菜肴,消费也低,有的人就一住好几天。村民们顺势而为,成立了旅游公司,建起了50多户农家乐旅馆。
三山岛乐在农家闲情,胜在山水石景。出娘娘庙右转,沿山间小道攀登而上,一路上只见奇峰突兀,异石林立。三山岛是太湖石原产地之一,暴露在地表的青石大都具有瘦、漏、透、皱的特征。通天叠石、牛背石、香炉石、金鸡石、白猫石等胜景,把真山真水的三山岛堆叠得盆景一般。有“吴中第一石峰”之誉的板壁峰,是由石灰岩错动抬升形成的断层陡壁,峰冠五指并列,如天然屏障笔挺于山谷,映衬着浩淼烟波;近处端详,又见纹理斑驳,青苔遍布,缝隙中藤蔓攀生。收罗在园林中的假山假水,哪有如此意趣。
山道盘旋,不多时便登上行山之巅。这里是近观山峦、远眺太湖的最佳场所。三山岛虽无高峻巍峨之势,却有层峦叠嶂之态,于万顷碧波之上逶迤铺展,舒起缓伏。西南湖面上,还有隔水相望的泽山、厥山,组成了一脉绵延的群岛风光。傍晚时分,夕阳从泽山、厥山之间离去。“泽厥绵延一望间”诗句,形容的正是这一咏三叹的秀丽景色。
三山岛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历来被视为湖运咽喉。春秋战国时期,三山岛便是吴越争霸的前沿阵地。如今,三山岛正在着力修复各类古迹遗存,包括以师俭堂、清俭堂为代表的明清古建筑。据说娘娘庙里供奉的,是吴王阂闾的爱女胜玉,在那久远的年代里,娘娘菩萨被认为是太湖的保护神。而在小姑山自然村落里,村民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姓吴。三山岛的先民,究竟有什么来历?在这远离陆地的小岛上,2500多年的风雨沧桑中,究竟发生过怎样的传奇故事?
自驾车指南:
上海——沪宁高速——苏嘉杭高速(杭州方向)——绕城高速(东山方向出口),出口后向右至太湖湖滨大道东山景区方向——东山宾馆——沿环山道路向前10公里到沙滩山船餐码头,坐游轮、快艇或客渡至三山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