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从海拔4400米的折多山下山一路骑行30余公里后,宁方凯将车一停,坐在路旁等待随行的“骑友”。
这位来自山东胜利油田的小伙子和6名骑友本来素不相识,但现在已组成一个团体,在以后1个月里将一路相伴。他们的目标简单而明确:骑自行车沿川藏线到西藏拉萨。这是近段时间在318国道川藏线上悄然兴起的“骑车游川藏”中的一个镜头。
线路:沿大地阶梯上升
从山东胜利油田到四川康定县新都桥镇,20多岁的宁方凯在路上已骑行27天。出发前,他为此次旅行做了近3个月的准备:每天不间断的体能锻炼,网上查找沿途民风民俗资料,以及学习如何保养和修理自行车等。
“国道318线被大家称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所以我们选择由此条路线进藏。”宁方凯说,从海拔500米的成都平原到海拔2500米的康定城,480多公里路程已让他们开始体会到世界第三极中大地阶梯起伏的美妙感受,领略到真实的“景观大道”。炎热的天气随着海拔升高逐渐凉爽,平原田园景色也被高原花海丰富的色彩代替,街道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身着各式藏装的人流,风情独特迥异,景色优美动人。
据记者从众多骑游者中调查得知,选择由成都开始骑行整条318国道川藏线,因为这条线路除了能集中观赏雪山与鲜花并存、峡谷与急流同在等众多高原美丽风光,更可以感受康巴地区与西藏地区大体相同而又各有特色的文化底蕴。
“每一公里都精彩。”谈起沿途见闻,骑友王东说,每到一个城镇,他都给自己寄了张明信片。
要骑完成都到拉萨3300公里的路程,对每个骑车人来说都不是简单的事,因此,在网上和路上碰见的基本上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型旅游方式,“从成都到拉萨,吃、住、行加起来才花2000多元钱,很适合我们年轻人。”30岁的浙江小伙姚成功说:“3000多公里路程,每公里花费不到8角钱,这种长线路与低开支形成对比,显然可以打动有时间、有愿望去这样旅游的人。”
当然,在这些选择以自行车穿越川藏线的人群中,还有一些“老外”和中老年人的身影。但无论是什么理由支撑着他们艰难跋涉在高原崎岖的山路上,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这些“骑车游川藏”的人们身上总是显示出一个共性:有时间、有精力、有精神。
从成都算起到康定后,随着海拔上升以及高山大坡陡路的出现,这些“川藏线骑游者”们每天的路程也从100多公里下降到每六七十公里或是更少,而他们面对的不仅是越发艰辛的道路,还面临着自身体能、高原疾病和路途治安环境、天气环境等许多考验。
在川藏路海拔4700多米的卡子拉山上遇见上海大学生王磊时,他已经与3名朋友拉下差不多6公里。面色稍微发白、喘着粗气的王磊服下3支“肌苷口服液”和2支“红景天口服液”后,坐在公路边休息了近30分钟,“我还没能完全适应这片高原”。
高原的天是孩子的脸。实际上,6月至8月这段算是高原的“黄金季节”,川藏线沿途天气还是让人捉摸不定,或晴空万里,转眼倾盆暴雨;或和风丽日,转眼风雪交加……没有任何遮风挡雨条件的骑友们也只能在这样的天气环境中一路前行。
“前不着村,后不挨店,我们只能按计划行程骑。”姚成功说。
体会:想像之外的高原
事实上,从成都出发骑车到拉萨,数千公里所见所闻及不同感受让勇敢参与者们得到了不同体验和收获。
“翻越折多山等高山后发现,我们都没有出现传说中的高原反应。”与宁方凯同行的网名叫“一路向西”的骑友对记者说,“所以,什么东西都最好自己去亲身体验”。
“和西部大多数地区一样,这里沿途群众的生活还不算富裕。”骑友陈建达说,“但就在一些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地方,那里土地上是他们愉快劳作的身影,脸上依然挂着真诚而开心的笑容。这让我体会到了,幸福对每个人来说只是心态问题。”
“好心的牧民到处都是。”姚成功曾经在海拔4600多米的剪子弯山遭遇雨夹雪天气,他“轻易”就“躲”进了公路不远处一户牧民帐篷里。“他们知道我不会喝酥油茶后,专门为我热了新鲜的牛奶。”这是他心灵深处难有的几次感动之一:素不相识,却如亲人。
一路上不仅有惊悦去收获,感动去珍藏,也有一路思考以及心情沉重时刻。
“环境问题已不是专属经济发达地区的问题了。”环保专业的宁继岳最关心的是沿途生态环境。谈到一路上超载货车排出的浓浓黑烟,以及工厂冒出的浓烟将天空变得有些发灰的情况,他忧虑地说:“这些问题等回去后可以写篇论文了。”
“旅游需要好的基础设施作支撑。”在折多山至新都桥30公里碎石路坑爆了2次车胎的姚成功说。而那些在新都桥镇等地遭遇小孩无休止“索要礼物”的骑友们更是疑虑:“网上所说的那些地区小孩的天真纯朴,难道这么快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