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田县境内的昆仑山中段山地是克里雅河的源头,由两列横向排列的山脉组成,克里雅河穿越其间分成东西两部分。该地区是地质构造上的强烈上升区,山上终年积雪,不少山峰在6500米以上,巨大的脉有大小425条冰川,两山之间有冰雪、盆地和湖泊。
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主峰的乌斯腾格山北坡,分别由库拉甫河和喀什塔什河等之流组成,自南向北流动,在出山口普鲁村往下滋润于田县绿洲后,继续蜿蜒向北,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最后消失在达里雅布依附近。

上游出山口-普鲁村
纯朴的民风,好客的族人,运不出山的玉料,还有在树上过夜的鸡。。。。。。。
宁静得一声狗叫都是一个大事件。
进入普鲁村的道路可算是一条简易公路,也算是新疆最差的公路。从于田到普鲁村全程100公里,柏油公路50公里,有的路面即使是四驱越野车要靠人推才能过去,这50公里的沙土路面用了我们6个半小时。
由于交通不便,普鲁村几乎与外界联系不多,是个非常古朴的村落。我们的到达对全村来说是一件大事,我们成了全村的焦点。当天我们在准备进山的毛驴时,有的人购买玉石(这里离阿拉玛斯玉石矿很近),有人收购破旧的东西,也有些古董。
下游河水消失地-达里雅布依
于田县有一条伸向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绿色长廊”名为“达里雅布依”。达里雅布依是维语大河沿的意思,是于田人对克里雅河下游两岸的统称。达里雅布依是克里雅河河水渗入沙漠后再露出而形成的沙漠中的绿洲长廊,形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一大自然奇观,被许多地质专家誉为大漠深处的“桃花源”。
2000多年前,克里雅河注入了塔里木河,河流的贯通形成了丝绸之路的中道和南道的通道,这条沙漠通道连接着龟兹国和弥国。后来,因为塔里木河断流,使达里雅布依成为了世界上最孤寂的地方之一,达里雅布依人与他们世代相守并燃烧的火一起,在这里与世隔绝地生活了400多年,直到他们在1982年被一支石油勘探队偶然发现。
达里雅布依地域辽阔,面积约324平方公里。有胡杨林、红柳灌丛草场116万亩。距于田县城216公里。尽管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但水草丰富,景色宜人。不同的季节里,葱绿和金黄交替的芦苇和胡杨,千姿百态,自生自灭;疏密有秩的红柳,灿若云霞,错落有致的杂色灌木于胡杨和红柳相依相伴,白黄色的罗布麻花,恍若仙境。
达里雅布依周围有很多古代人类活动遗址。著名的有喀拉墩、马坚里克、丹丹乌里克和圆沙古城等。汉唐时“丝绸之路”的南道就是由此通行,盛极一时。然而,随着风沙不断南侵和河水的不断改道或断流,昔日的繁荣变成了茫茫沙海。
达里雅布依之所以能够在沙漠深处存在下来,是因为它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每年夏季,克里雅河水流经这里,即使在冬季枯水期,距河床底部约2米的地方仍有丰富的地下水。大片的胡杨林是牲畜的天然牧场,也为达里雅布依人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能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
达里雅布依乡可能是全国最难到达的乡,不通公路,216公里除20多公里是柏油路外,剩余的路全部都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和沙山上穿行。共有9个巨大的沙山平均高度有40-50米,这让许多最高档的越野车纷纷败下阵来。这里的交通主要是靠毛驴、骆驼和马,2006年初自治区交通厅特批让达里雅布依乡里订制的一辆东风沙漠运输车,成为乡里的交通和运送生活物资的唯一工具。
具体日程:
D1 和田--于田(由乌鲁木齐到和田可坐飞机或汽车,费用自理),宿宾馆
D2 于田—赛兹羊圈(四驱沙漠越野车),夜宿达里雅布依人家
D3 赛兹羊圈—达里雅布依乡政府,欣赏达里雅布依乡暮色,夜宿达里雅布依人家
D4 领略达里雅布依风情,体验纯朴民风,日出和日落,河畔胡杨,茂密的芦苇都是谋杀胶卷的好时机
D5 达里雅布依乡政府-于田县城,宿宾馆
D6 于田-阿羌乡-普鲁村,宿民宅
D7 领略普鲁村风情,体验纯朴民风,宿民宅
D8 普鲁村-于田
D9 于田-和田
本线路四季都可以成行,是一条非常具有挑战性和诱惑力的自驾车的路线,路程的艰难不亚于达喀尔拉力赛,对车辆和车手的要求非常高。
食宿行安排
1、野外有随队专业厨师,烹调可口菜肴,提供早晚热餐,每日旅途中随车配备水果、饮料、路餐;城市内在餐厅集体用餐;老乡家吃民族特色餐。
2、野外露宿提供全套露营装备,县城住当地的宾馆,老乡家睡维族大炕,乌鲁木齐根据需要预定宾馆。
塔克拉玛干腹地的桃花源
于田县有一条伸向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绿色长廊”名为“达里雅布依”。达里雅布依是维语大河沿的意思,是于田人对克里雅河下游两岸的统称。达里雅布依是克里雅河河水渗入沙漠后再露出而形成的沙漠中的绿洲长廊,形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一大自然奇观,被许多地质专家誉为大漠深处的“桃花源”。
2000多年前,克里雅河注入了塔里木河,河流的贯通形成了丝绸之路的中道和南道的通道,这条沙漠通道连接着龟兹国和扜弥国。后来,因为塔里木河断流,使达里雅布依成为了世界上最孤寂的地方之一,达里雅布依人与他们世代相守并燃烧的火一起,在这里与世隔绝地生活了400多年,直到他们在1982年被一支石油勘探队偶然发现。
达里雅布依地域辽阔,面积约324平方公里。有胡杨林、红柳灌丛草场116万亩。距于田县城216公里。尽管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但水草丰富,景色宜人。不同的季节里,葱绿和金黄交替的芦苇和胡杨,千姿百态,自生自灭;疏密有秩的红柳,灿若云霞,错落有致的杂色灌木于胡杨和红柳相依相伴,白黄色的罗布麻花,恍若仙境。
达里雅布依周围有很多古代人类活动遗址。著名的有喀拉墩、马坚里克、丹丹乌里克和圆沙古城等。汉唐时“丝绸之路”的南道就是由此通行,盛极一时。然而,随着风沙不断南侵和河水的不断改道或断流,昔日的繁荣变成了茫茫沙海。
达里雅布依之所以能够在沙漠深处存在下来,是因为它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每年夏季,克里雅河水流经这里,即使在冬季枯水期,距河床底部约2米的地方仍有丰富的地下水。大片的胡杨林是牲畜的天然牧场,也为达里雅布依人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能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
达里雅布依人的风俗习惯
达里雅布依人的风俗习惯与维吾尔人接近,但是为了适应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生存环境,他们也形成了非常独特的风俗。
他们住的房子是把木头竖立,再捆绑而成,屋顶盖的是树枝和树叶,留着天窗。在冬天来临时,为保暖,在墙上和屋顶上抹上泥巴;夏天,则把泥巴揭去,以便通风,使房子变得凉爽。房门大多是半根空心的胡杨木作成,没有锁门的习惯,外出时插上根木栓,或者抹上泥。厨房与冬季卧室连成一体,筑有一个长约1。5米,宽约0。5米的火塘,以便取暖。一般一家人都盖有2、3处住房,以便放牧转场时居住。
以前,这里所有的生活用品勺子、盘子、碗、桶、瓢等都是胡杨木做的,现在,才开始有了白铁皮做的桶,以及其它铝的、铁的和瓷的制品。
原来的达里雅布依以肉食为主,没有吃蔬菜的习惯,他们说“哪个嘛,羊吃的。”
他们用面粉做大饼,他们把这种饼叫“库麦其”,这是他们现在的主食。这种饼厚五厘米左右,不用炉灶,是把沙子烧热后把饼埋在沙子里烤出来的。人少烤小饼,人多烤大饼。即使家里来了好多客人,也只烤一个饼,这张饼可能比锅盖还要大。他们至今仍很少用锅。他们的羊肉一般是在馕坑里烤,或是用红柳枝串起来在火上烤。他们很少吃蔬菜,但茯茶是每顿都不能少的。
达里雅布依人居住的十分分散,彼此相隔很远,一般相距10到30公里,生活得十分孤独。若有婚丧嫁娶,则得提前数周用一张“请柬”(二指宽的小纸条)通知所以的人,“请柬”传递到哪一户,就由这户负责向下传,直到传递到最后一户。
达里雅布依人崇拜火,保留了古老的拜火教的习俗,他们知道这里一旦没了火,会意味着什么。所以,在以前,他们火塘里的火总是熊熊燃烧着。有些火塘的火已经400多年没有熄灭过了。而且,无论他们转场到哪里,他们最需要保护好的就是火种。
现在的达里雅布依
达里雅布依1982年被发现后,于1989年成立了达里雅布依乡,下设兽医站、医院、粮站、和胡杨林管理站。下面只有一个与乡同名的村。全乡259户,1245人。牲畜31000多头。它的中心在铁里木,距县城216公里。它的面积是2。23万平方公里,占于田县总面积的56。6%。全乡只有一个汉族人,他就是乡党委书记王宗礼。
达里雅布依乡可能是全国最难到达的乡,不通公路,216公里除20多公里是柏油路外,剩余的路全部都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和沙山上穿行。共有9个巨大的沙山平均高度有40-50米,这让许多最高档的越野车纷纷败下阵来。这里的交通主要是靠毛驴、骆驼和马,2006年初自治区交通厅特批让达里雅布依乡里订制的一辆东风沙漠运输车,成为乡里的交通和运送生活物资的唯一工具。
丹丹乌里克
丹丹乌里克位,年代在3-8世纪,于于田县城北约130公里处,克里雅河下游的西岸,干枯的古河道自南向北贯穿而过,遗址沿河分布,东西宽约2公里,南北绵延十余公里。重要遗址集中在南部,包括圆形城堡、民居、寺庙在内,共发现近20处建筑群废墟,它们与古灌溉渠道、果园、田地一道,构成一个统一的结构完整的遗址。
强劲的风沙和流动沙丘,至今仍是遗址面临的主要威胁,许多建筑已经被侵蚀殆尽。遗址中寺庙建筑占相当比重,在发现的不到20处的建筑群中有近一半是或含有佛教的寺庙,其中还有一个汉僧寺庙-护国寺。寺庙装饰与大乘佛教有关的雕塑与壁画。出土的文物除石、陶、铜、铁、玻璃、钱币外,还有大量的版画,涉及一些著名的传奇故事和汉、梵、婆逻迷等不同语种的各类文书,内容从官方文牒到普通信函,从契约到佛教典籍相当广泛。然而,我们至今没有考古证据证明遗址的废弃是因何原因。就让它作为一个历史的悬念,留给后人去猜测、去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