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旅游献礼新中国60华诞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四川旅游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外事接待事业到重要支柱产业的发展之路。
60年,弹指一挥间。历经60载的锐意进取和磨砺成长,四川旅游产业以骄人的成绩向新中国60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
发展:鲲鹏展翅九万里
穿越时光隧道,寻觅岁月年轮,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54年,中央批准成立中国国际旅行社,这块牌子兼挂在了四川省政府的交际处。彼时,浓郁的政治色彩和公费接待的方式,使旅游成为外事工作的补充,但并不是一项经济产业。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也铸就了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起点。从第一次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的召开,到四川省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成立;从中国国际旅游社成都分社、四川省中国旅行社的组建,到建立四川省旅游学校;从“以旅游养旅游”政策的实施,到旅游事业发展规划的讨论修订……四川旅游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开始了创业历程。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行使旅游综合管理职能的四川省旅游总公司在1984年应运而生。此时,随着旅游消费的逐步兴起和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逐步确立,我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成立了省旅游协调小组;建立了四川旅游发展基金;与世界旅游组织(WTO)合作,研究编制了《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各级财政的旅游专项资金逐年增加……我省旅游业进入了产业化发展阶段。
当时间的列车驶进21世纪,我省旅游产业也进入了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期。作为西部大开发中加快发展的支柱产业,我省旅游业交出了一张张优秀的答卷:2002年,我省已成为中国西部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2003年遭遇 “非典”的冲击,全省旅游总收入仍然实现了10.7%的增幅,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全省旅游总收入1217.31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九个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的省市,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中西部第一。
创新:勇者敢为天下先
四川能成为全国旅游发展最快、活力最强、势头最猛、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依靠的不仅仅是 “天下山水之观在蜀”的资源优势,还有敢于创新、敢于探索的精神。四川旅游以多个“全国第一”为这个爬坡、前行和冲刺的时代做了完美的诠释。
建立全国第一所旅游中等专业学校。1978年,省旅游技工训练班正式开学,一年后更名为“四川省旅游学校”。这是全国最早建立的旅游中等专业学校,也是我省确立 “人才培养是旅游起步与发展的工作重点”的具体体现。
颁布全国第一部地方性旅游法规。1997年,《四川省旅游管理条例》出台,被国家旅游局誉为“小旅游法”。截至目前,我省已制定出台4部旅游地方法规,是全国拥有地方旅游立法最多的省份。
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践旅游管理新机制。1998年,我省成功打造“碧峰峡模式”,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原则,打破了我国传统旅游资源国有国营的惯例,是我国旅游资源管理体制上的一次重大革新。
全国第一个召开旅游发展大会。从2003年起,我省开全国之先,召开四川旅游发展大会。以旅游资源开发为切入点,通过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旅游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大发展。
最早发展红色旅游。2005年初,我省启动了 《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上报了106个红色旅游规划项目,我省随之被国家旅游局和国家开发银行确定为全国红色旅游合作开发建设唯一的试点省份。
率先提出 “线路统筹”理念。2007年,我省确立了旅游发展方式由“板块推进”为主向“线路统筹”为主的转变,推动我省旅游产业打破行政界限和区域界限,获得新发展。
在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旅游标准化建设等方面,我省也走在了前列——在全国首次编制出 《四川生态旅游发展报告》、《四川文化旅游发展报告》以及《四川乡村旅游发展报告》,有力促进了旅游开发建设;最早成立了省旅游星级饭店评定委员会,编制了《星级饭店的建设设计指南》、《绿色旅游饭店释疑》和《四川省主题旅游饭店的划分与评定》。此外,我省还率先提出了旅游产业发展的EPT模式和TPE模式,为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来拉动和促进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新生:浴火凤凰展新姿
2008年对四川旅游产业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旅游业界紧急动员,创造了旅游救援史上前所未有的“万名游客大救援,无一国外游客死亡”的奇迹。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进程中,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影响中,四川旅游以其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诠释了“四川模式”的魅力和内涵。
一组数字是最具说服力的论据:2008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完成1091.52亿元,仅比2007年下降10.3%。2009年1至8月,全省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962.33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22.9%,旅游市场总体上已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
浴火凤凰如何涅槃?“四川模式”给出了完美的回答——
我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发展旅游的路子,实现了从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的跨越,被国家旅游局誉为旅游发展的“四川模式”。
为助推旅游快速发展,2008年省政府相继出台了 《关于加快恢复振兴旅游业的意见》和《关于做强做大旅游企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订了加强政府投入、加大税收信贷支持、完善要素政策、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打造竞争优势等多条助推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在政府主导战略下,28个省级有关部门合力总动员,加快了我省旅游产业恢复与振兴的步伐。
2009年,“一个工程、五大行动”战略的提出,成为我省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助推器”。围绕实施重振旅游工程这一重心,招大引强、线路统筹、游客信心提振、乡村旅游提升和质量强旅5大行动相继打响,大大增强了我省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为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今年5月,一场构建“价格洼地”和“价值高地”的行动在全省21市、州全面展开,在保证服务内容和质量的基础上,我省旅游整合要素,联合让利——大部分景区在今年5月12日当天门票全免,其余时间执行5折优惠政策。其中,阿坝州赠送九寨沟、黄龙等世界自然遗产地景区门票18.5万张;成都发行2000万张 “金熊猫卡”,减免门票达120亿元……旅游营销整体价格优势的构建,直接刺激了旅游需求的增长,扩大了旅游消费,促进了我省旅游的恢复振兴。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自助自驾游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主力军。以这一市场需求为导向,我省推出了千条自助旅游线路。在四川旅游资讯网(www.scdms.com)上,1000多条针对自助自驾游客设计的旅游线路,受到广大网友和旅游爱好者的热烈追捧,每月的点击率均在300万次以上。在此基础上,我省新推出“千条乡村旅游线路”、“千条文化古镇旅游线路”等“千字”系列旅游线,成为我省扩大旅游市场的又一“拳头”产品。
60年春华秋实,留给四川旅游的是欣慰和自豪;60年风雨兼程,留给四川旅游的也是压力和动力。站在全新的起跑线上,四川旅游将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勇气、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开创四川旅游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