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记忆写尽,然后慢慢回忆。。。
距北京之行已半年之久,应承友人北京归后奉上一篇万字游记,拖沓至今,终提笔。
——题记
1949年,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天安门城楼上久久回荡,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她六十岁的生日,全国几百万人涌向北京,涌向他们心中那个神圣而美丽的地方。北京,在我心中一直是神圣的代名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底蕴的代表,这一年的国庆,我和两位许久不见的朋友相约北京,度过了难忘的九天。
时间:2009年9月31日
地点:北京西站—十里堡北里—天安门—国家大剧院—人民大会堂—前门—大栅栏
从南昌坐Z68于清晨七点二十分到达北京西站,由此拉开北京九日游的序幕。与尧在西站会合,在门口坐九路车到呼家楼东转地铁到十里堡北里下车,安顿好行李物品后,我们便出发了。(以下所有车次的起始站均由十里堡北里发出。)
坐上126路公交,事先尧借好公交卡,在北京短途乘公交一般投币一元,刷卡四角,对于我们这种预备长期作战的人来说,刷卡可以节省一大笔开支。公交车依然延续着人工售票,通知乘客做好下车准备并提前告知下一站的到来,遇到有老人、小孩、孕妇上车时,她们便用浓浓的北京腔“哪位年轻人起来给老大爷让个座儿了”。
在天安门西站下车,步行约400米,我们到达了天安门。由于第二天便是举行国庆大典的日子,天安门暂时不对游人开放,只能隔着马路远远的看着。从小在电视里无数次的看到过天安门的雄伟,但当我真正置身其中的时候,仍然感觉十分的震撼与激动。这天起了大雾,远远的我面对着天安门站立着,看着她在浓雾飘渺中时隐时现,那五十六根鲜红的民族柱于广场的两侧遥相呼应,唯有那点红色分外清晰分外警醒。
天安门附近的警察五步一岗,不时有些游客站在他们身边合影,各有游客摆出各种搞怪的姿势,他们一概目不斜视,笔直的挺立着,很是威严。城楼前面已经搭好了铺有红地毯的梯形坐席,天安门广场两侧正对着城楼的地方已经分别竖起了两个特大号的LED显示屏,为第二天的国庆庆典作准备。我们在一个老婆婆那里买了两面红旗,适逢国庆北京卖红旗、红五星的小商贩满街都是,价钱也很便宜。而到这里的游客一般也都会买上一两个,满大街的人手上都拿着国旗,节日的喜庆氛围格外的浓厚。
看过天安门,我们沿着东长安街往回走,插入人民大会堂西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美轮美奂的水滴——国家大剧院。在网上看过无数次她的图片,夕阳下、晨曦里、烟花绚烂时,当她近在我的眼前了,那种亲切的感觉无以形容,她是那么的静谧、纯净、柔和,安详的倚在水边。
天安门附近的胡同很多,而且都是数的上名字的八大胡同之列,从国家大剧院的西面出来我们便进入了胡同区,看到有入口我们就直接走了进去,丝毫不担心会迷路,因为北京的胡同都是四通八达,朝哪个方向都能走出来。在这样的小胡同里行走,身边不时会有自行车驶过,还有手牵着手的小朋友们蹦跳着洒落下一路欢笑。我们抱着一丝好奇朝着一扇扇半开的门后面张望,却总是会有一堵墙隔在那儿。中国古代的人建房子时是习惯有影壁的,忌讳从外面一眼望穿,在小小的四合院里也全都应用了这个思想。四合院里的人家是怎样的,我始终没有进去看个究竟,或许,只能通过院内探出的那些枝枝叶叶去感怀发生在这里的点点滴滴。
从小胡同里出来的时候,西交民巷几个字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让我们兴奋极了。东交民巷可是非常有名的使馆区,那里各国风情的建筑鳞次栉比,然后沿着西郊民巷走了很久也没能看到东郊民巷的影子,后来查地图才知道原来是在广场的另一侧。虽然没有找到东郊民巷让我们有点失望,但我们却又拐回了人民大会堂西路上,看到了人民大会堂那同样熟悉的建筑。
沿着人民大会堂西路一直往前我们又回到了广场,迎面看到的是毛主席纪念堂,在空间上与天安门城楼是在同一中轴线线上,这里在国庆期间也是不对外开放的。据说在平时进去参观也是极为严格,照相机、所有包裹都必须寄存,即使是这样想要进去参观一次仍然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广场西路的尽头连着前门大街,这里环境优美大树参天,交通也非常方便。地铁二号线以及开往各个方向的公交车都在这里停靠。正中中轴线上是明清北京城南大门正阳门的箭楼。
前门大街在古代就是非常热闹的地方,这里是进入皇城最近的地方,朝廷许多官员的府邸也就在附近,据说太监李莲英在这一代拥有多所宅子,当然这些宅子最后也未能给他带来什么好运,慈禧死后没了靠山的李莲英将这些宅子全都送给了亲戚,自己躲在屋里连门也不敢出。
这一代老字号众多,如明嘉靖年间开业的六必居酱园,闻名京城的月盛斋、一条龙、都一处、正阳楼酒铺,还有以生产满蒙饽饽而著名的正明斋、南聚庆斋,闻名天下的全聚德烤鸭、同仁堂药铺等等,吃、喝、玩、乐,衣、食、住、行一应俱全,自古城内、城外的人便都爱来这里。到现在,前门大街依然保留下许多老字号店铺,而穿街而过的电车又为这前门大街增添了几分韵味。
据说夜晚的前门大街是很美的,只可惜下午四点的时候天安门附近所有道路均要交通管制,我们早早的离开,没能体会到她夜间的另一番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