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留给我最深刻的视觉印象,是红与白。
荷兰广场四周,马六甲河畔,皆是红色建筑,街巷两侧,也不乏红色的骑廊,甚至,城市欢迎词也是嵌在一面古老的红墙之上。在一片红色之中,也有几抹象牙白。人们形容建筑尤其是古代建筑,总喜欢用“白墙灰瓦”、“红墙黑瓦”之类的词语,属意描绘建筑的色彩搭配;可这里的建筑却不同,上下一体,纯粹得肆无忌惮。这些建筑,大体都是荷兰、葡萄牙殖民时期留下的教堂、或是办公场所,典型的欧式风格。
马六甲,这座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城市,在2008年7月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1511年,葡萄牙入侵这里并统治了130余年,之后被荷兰人取代;明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也曾来到这里。历史上的那些和谐的民族交流或是激烈的文化碰撞,都为这座古城留下了不少风格各异的遗迹。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六甲文化遗产的名分,属于大马,更属于世界,世界遗产,名副其实。
六百多年前,郑和率领浩大的船队,就是从这里登陆马来半岛的。想想当时的境况,必定是万人空巷、盛况空前,数不清的金银珠宝,数不清的绫罗绸缎,数不清的茶叶特产,都来自遥远的东方,来自泱泱古国,带给这里的,不仅仅是新鲜的器物、优雅的举止,更有一种突然被盛大包围的眩晕感。当地人对郑和印象很好,认为他是促进马来西亚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人物,因而这里有不少以郑和名讳命名的遗迹,三宝庙、三宝厅、三宝井等等。酷热难耐,我们只在三宝井边流连。巨大的三宝井口,被加上了一个铁制的顶盖,顶盖被隔成细密的方格,既不影响观赏,也有效地保护了三宝井容。
马来华人种族,枝蔓繁盛,似乎在马六甲尤其如此,街上不时可见“潮州会馆”、“琼州会馆”等华族会所。游走在鸡场街附近,寻觅美食的同时,更能深深感受到强烈的中华文化气息。青云亭是当地最古老的佛教寺庙,据说原建筑为第一代华人所建,与代表欧式文化的圣保罗教堂、荷兰红屋等齐名。大约是笃信观音的缘故,匾额上题有“南海飞来”四字;庙不大,却内容丰富,除佛像外,各种雕刻、窗花、石饰等也很别致,有些造型、颜色比较夸张。感觉主人,想把自己对于佛教禅学的理解、对于祖先血脉文化的记忆,一股脑儿地通过这方圆之地表现出来。为了纪念青云亭的首任主持香林法师,后人专门在青云亭对面建了座香林寺,其门口“上能下忍”的法会宣传标语,倒还直白有趣,不似通常谒语的曲意晦涩。鸡场街上的“金星上人”图书馆(也是纪念青云亭最著名主持所建),可供免费借阅书籍,当然主要是佛教书籍。豆豆捧着馆员阿姨送他的“一休哥”光盘,如获至宝,兴奋不已,全然不顾这里也是佛门之地,需要清净。
对于我而言,马六甲其实还有另外一层含义的期待。因为什么?因为那海峡,马六甲海峡。打上出租,告诉印度司机我们想去看看海峡(Straits);不知是我发音不准还是他听力有问题,总之,我们在一处建筑工地附近被抛下。海(Sea)倒是就在眼前,却是灰茫茫一片,没有任何令人欣喜的视觉亮点,甚至都不见一艘船只。不得已,请教当地华人后,冒着估计有三十七度以上的高温,我们徒步半个小时,来到马六甲跨海大桥上。越过巨大的“马来之眼”摩天轮,视线停留到远处的海面上,几艘集装箱船舶的点缀,让我总算印证了些自己对于这海峡的认识。马六甲海峡是中国“战略咽喉”(当然也是另外许多国家的战略咽喉),我们的石油等进口战略物资,有百分之六十是从这里运回国内,因而,这里也不可避免成为多方角力的“竞技场”。这海峡的名字,也是国内各大军事论坛里的高频词汇之一。我不是军人,也过了“愤青”的年纪,只是,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感受下这氛围,很好。
游走在这古老的小城中,高温让“闲庭信步”的期望大打折扣;然而,那随处可见、“竞相述说”的历史遗存还是能让我们保持足够的清醒,观之惊讶,为之赞叹。应该竖大拇指的是,当地为文物保护所做的努力,悉心而周到;莫非如此,我们也无法在阡陌街巷间,触摸到如此多不同时代的历史细节。
时光不应成为埋葬历史的理由,疆域,也不必成为隔断过往的借口。“历史睡了,时间还醒着”,过往睡了,我们,还醒着。
【附:马六甲TIPS:
1、在吉隆坡富都车站(Putraya
Bus Station),有到马六甲的大巴,车程两小时。
2、在马六甲车站,搭乘17路公交车,就可到荷兰广场,主要景点都在附近。
3、鸡场街是美食街,也是手工艺品街;如果想尝当地华餐,可去“中华茶室”或“古城鸡粒饭”,另外,许多店家自制的冰镇汤非常不错,不少还免费,可询问店家。
4、当地有种用鲜花装饰的三轮游览车,外观很吸引力,但价格不菲。
5、许多店牌非常有趣,比如“电发院”就是美发室。】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我的博客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