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愿以偿地踏上了北京的土地,第一站自然是故宫。
出了地铁天安门东站,便看到天安门伫立在面前。
天安门,是进入紫禁城的第一道门,明称承天门,后来被顺治帝给改了。
据说李自成攻入北京时,来到承天门下,搭弓射箭,瞄准了那个“天”字,谁知射偏了。
于是,紫禁城的主人不仅易了主,而且还易了族。
站在天安门城楼前,毛主席画像经过祖国六十华诞的装裱一新,看上去神采奕奕,慈详而庄严。
小时候,一提到天安门,那首歌就会自觉地从脑海中溢到嘴边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
所以,天安门在我们这一辈的心中,政治意义更大于历史意义吧。
广场上,人很多都急不可耐地挤过金水桥想直达午门,去通往那座闻名瑕耳的故宫。
天安门,端门,只不过是必须穿越的悠长的隧道
然而,站在这“隧道”下,厚达十余米的城墙以及上面的城楼,却是皇家紫禁城的第一道防护
谁又会想到,他们才是真真正正地见证了明清两代700多年的风雨历程。
午门并不如我想像地那么宽敞开阔,周边太多的游人,还有无数贩卖食物的小摊
只有抬起头,才能越过人流,看到午门斑驳的城墙和寂廖的角楼
这里的角楼并不像故宫其它东南西北四个角楼那么出名,形制也不怎么美
现在最大的功能可能就是沿门柱装几个探头或者探照灯之类的吧
排队进入之前,租借了一个语音讲解器,十元钱,看似挺好
不过这东西,讲解地虽然详细,但是却时时让我气不打一处来,进入后宫气尤甚
一路摆弄讲解器,便来到太和门,当然还有比太和门还要出名的两尊明制青铜大狮子
听说迎奥运的时候曾大肆整修故宫,唯独这两尊铜狮,当时还用特制的防护工具做了隔离
太和门是故宫里面最雄伟的一道宫门了,说是宫门,真的感觉比普通宫殿还要大。难怪明朝的皇帝都在这里“御门听政”。
太和门的左边有一幅很大的故宫平面图,还附了游览路线,很多人都冲去拍照了,
我也拍了一张,这个应该算是最官方的了吧,吼吼。
太和门广场跃然眼前了,这种跃入眼帘的感觉,就像是强制性地让你忽略广场上的那么多游人。
这就是故宫的气场吧。
太和殿的檐角有十个走兽,兹证它是中国等级最高的古建筑。
踏上三层平台,接近主殿,内景却很难看个仔细。游人全涌在拦杆外拍照,虽然我也算比较高了,可是除了那块乾隆御提的“建极绥猷”篇额,什么都没看清楚。
好吧,我承认,让我很不爽的事情从这里开始了,以后还会碰到很多。
殿外丹陛旁的日晷和嘉量,没什么人注意,我也就凑前去看了看。
日晷不用说了,看时间的,嘉量据说是量器,不过实在很难想像到底怎么个用法。
中和殿和保和殿,听讲解器介绍每一朝都有不同的功能,实在记不得那么多了
而且游人把殿正门围得水泄不通,我也不想去挤这个热闹
不过,唯有那褪色严重殿匾,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比起太和殿的簇新,实在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出了保和殿,回头看到了大石雕,老实说我对雕工没啥兴趣,皇家用品当然是找最好的工匠
技术难点在于能把那么大一块石头从西郊房山运过来,着实不容易,听说是用冰块铺路一路拉过来的
可是,乾隆为啥一定要把明代的石刻全凿去再雕新的上去呢,难道只有九条蟠龙才能证明“九五至尊”吗?
外朝三大殿都是建在汉白玉的三层平台上面的,站在保和殿外,可以看到后宫的很多黄瓦红墙,层层叠叠
除了开辟做博物馆的东六宫,保持宫庭原样的西六宫,还有很多宫殿并没有开放供游人参观。
其中,一些是博物院的藏品库房,一些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
而另一些,则可能已经破败而无法修缮,或者是本也没有修缮的必要,甚至,还会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开放
于是,很多传说就是从这些欲窥而不能的重重楼宇中传了出来。
这其中的原委,究竟曾经发生了些什么,大概也只有在紫禁城中经历过的人,才能知道。
而我们,就为这些古人留些隐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