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辉斗楼设计通透,从三楼望下,可以看到整个天井
辉斗楼是泉州罕见的圆形土楼
聚斯楼开窗见山,视野开阔
族人都搬走了,映宝楼里,只剩七旬老人王星火独守
聚斯楼坐落于茶园乡村,1673年受损后,由台湾族亲资助翻修
这些建于明清的建筑,规模宏大,巧妙宜居,现在却只有老人留守,亟待保护
远看,一座座土楼点缀在排排翠绿的安溪茶山之上。走近,仔细走过每一级木梯,轻踏楼板绕过一间间房,听村里的老人说说传奇往事。此时,那些由泥土夯起的古老建筑,一下子鲜活起来。
正在进行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过程中,文物工作者发现,在泉州的安溪、永春、德化、南安等地,大大小小散布着300多座土楼。其中,安溪西坪赤石村的聚斯楼,建于明初,距今600多年,是泉州现存最早的土楼。而安溪县龙涓乡宝都村的辉斗楼,则是鲜见的圆形土楼。
近日,记者来到安溪,叩开了映宝楼、聚斯楼和辉斗楼陈旧的木门,寻访土楼里尘封已久的记忆。这些土楼犹如明珠散落在田间地头,却少有人问津,只留老人居住。好在,很多土楼已列入县、市级文保单位,村镇逐渐发现了它们的价值,有些正在开发成旅游景点。土楼后裔们希望,将这些祖辈留下的宝贵财富,好好传承下去。
土楼方圆之间通风防火宜居
映宝楼和聚斯楼是都是方形土楼,同样高三层,房72间,占地均2000多平方米,分别位于安溪县西坪镇平原村和赤石村长坑角落。
映宝楼建于雍正八年,站在楼前,可见门前有一半月形的池塘,正拱大门用花岗岩石砌成。跨过陈旧的木门,可见几样简单的家具,桌子、凳子和正烧着开水的炉子。土楼有三扇门、三木梯,如今两侧的木梯已破损,只能从正门后的大梯上去。二楼是一间间木头隔开的厢房,拱顶上方约3米处有一木窗,可俯瞰全村。土楼内墙,除三楼后墙开有几扇小窗外,均不设窗。而在内墙回廊,则全嵌以木板,广设窗棂,以通风采光,适宜居家。窗棂梁木,多精雕细琢。
建于明朝初期的聚斯楼,是目前泉州发现的最早的土楼,距今600多年。较之映宝楼,更为简朴,所用石块几乎未经加工,窗、柱也很难找到精雕细琢的痕迹。一楼的每个房间都设梯通往二楼,形成独立的单元。三楼作为公共空间,设有神龛。而最特别的,则是东侧的护翼,土墙夯起后,还用毛石护住,可防土墙受风吹雨打。
较之方形土楼,位于安溪县龙涓乡宝都村的辉斗楼则是气势恢宏的圆形土楼,建于清道光四年。墙基用石头砌成,高约2米,上面用夯土筑成,楼顶是瓦片,四周均有瞭望孔。大门用桐木制成,厚约10厘米。门楣设有水槽,可从上面浇水灭火。踏着木梯走上二楼,一间间房全用木头建成,内沿设窗棂,光线极好。这座土楼,最特别的地方在于二楼半圆形处又加了一层,变成前面两层,后面三层。从第三层往下看,可以瞧见整个土楼,也可望见村庄的田野,视野极好。
往事 深山古厝,牵出海峡情缘
这些气势恢宏的土楼,建造起来费时费力,在当地算是了不起的成就。如今,映宝楼的后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依旧是土楼最早的主人王省。据传,清雍正时,王省以养鸭为生,生活清贫。祭祖时,别人用的是山珍海味,他只能拿出田螺和鸭蛋,以至于有些人瞧不起他。为此,他暗暗发誓,不成功便不祭祖。而后,他改行做茶叶,生意大有起色,用不完的钱,还曾回缴国库3次。之后,他建了这座土楼。如今,在第三层楼上,还保留着一个个坑,据说曾放过制茶用的锅。细细一数,有百余个,可见当年制茶的胜景。
而聚斯楼不仅与制茶有密切关系,还牵系两岸情缘。传说聚斯楼所在的赤石村,生产的乌龙茶远销东南亚及欧洲。为此,赤石人用茶叶换回黄金、白银,建造土楼。根据族谱记载,明朝时,在台湾台北有一条街叫“赤石街”,居住者大多从安溪赤石迁过去,以安溪清水祖师(乌面祖师)、乌龙茶(乌面茶)、益生堂药店而出名。1673年,聚斯楼受强烈龙卷风暴雨袭击,损坏严重,屋面全部翻修,维修资金就是依靠台北赤石街的族人资助。
炊烟 热闹不再,只留恋旧老人
土楼房檐下的两侧,是放柴火的地方。如今,袅袅炊烟已不复存在,徒留几把腐烂的柴枝。
这几年,曾住在映宝楼的王氏后人大多搬出。现在,仅有七旬老人王星火独守着。回忆往昔,他不禁感慨,当年,几十个人同住,欢声笑语不断。这么多房间,多适合孩子们捉迷藏啊。遇到兄弟几个商议大事,就聚到院中的亭子里。亭子扛不住风雨,已经倒塌了,院中那一口养育土楼人的古井,也被填埋掉了。曾经的岁月不再,但透过留在院子里的石磨、红漆木橱,仍有当年繁荣的影子。
在辉斗楼,也只住着杨三春夫妻。杨三春已80多岁高龄了,数十年来,土楼后裔陆续迁出,他和78岁的妻子王树兰住习惯了,舍不得搬。记者到达土楼时,老两口不在家,但是大门敞开着,可以随意进出。过了一会儿,老两口从集市慢悠悠回来。见有人来访,他们很高兴,拉着大家合照。杨阿伯说,他们天天守着土楼,在附近种菜,在家里养鸡养兔子,生活闲散,无忧无虑。
未来 族人担忧,盼望开发保护
我们所到的三幢土楼,算保存比较完好,但却人烟稀少,少人问津。
映宝楼虽然外观保存较好,但内部构件已有不少损坏,楼板也有部分缺失,不能走人。“一到下雨天,感觉楼都在摇。”住在楼内的王星火老人说,因为风吹日晒,尤其是台风破坏,大门前面的三楼已经坍塌了。每逢台风袭来,瓦片就常掉在地上。为此,每到过年前,族人们就去翻修瓦片,但毕竟资金有限,只能简单维修。聚斯楼的状况也是如此。
“过不了几个月,我们要搬出去,没人住了。”如今,聚斯楼还住了四户人家,但他们都建了新房。土楼没人住,更让后人们担心它们的未来。所幸的是,这些土楼大多已是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逐渐受到村镇的重视。
如今,龙涓乡的辉斗楼马上就要修缮了,一家旅游公司发现了它的价值,打算开发成旅游景点。这或许是保护土楼的一种方式。
相关线路:泉州旅游线路 台湾旅游线路 白银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