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向金门广播的九头鸟喇叭威力无比
上世纪50年代,陈菲菲在胡里山广播站对金门广播
向金门释放宣传品
上了年纪的厦门人可能还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炮击金门时,两岸除了“枪对枪”、“炮对炮”外,“广播对广播”更是当年对峙的奇景之一。1953年3月5日,厦门角屿设立对金门广播组,作为大陆第一个对金门广播点,对金门的国民党守军进行“攻心战”。那时的“九头鸟”大喇叭天天对着金门喊话,半年后,国民党金门守军成立了马山广播站进行“反攻心战”。“嘴仗”一打就是30多年,海峡两岸形成“既对峙又联系、既隔绝又对话”的微妙局面。
陈菲菲、吴世泽、田万恭三位退休老人,都亲身参与了这场“广播大战”,由于有着这段常人未曾经历的往事,他们对金门怀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感情。2004年12月7日,福建居民赴金门旅游正式启动,从去年元旦到今年3月,陈菲菲、吴世泽和田万恭3人相继赴金门旅游。这三位当年天天与金门唱“对台戏”的广播员终于有机会去圆一个50多年的梦。当这一群昔日的“对敌广播员”登上他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金门岛,在那里驻足远眺时,他们的心里又是怎样的滋味呢?
心情:我们想去金门都快想疯了
对于一般人来说,去金门旅游,只是到一个未曾去过的地方观光,然而对三位昔日的“对敌广播员”来说,踏上金门却有不同寻常的感觉。
去金门圆梦,一直是几位老人的心愿。田万恭和吴世泽两位老人说,金门是我们向往之地,当我们听说开放金门旅游时,非常高兴。陈菲菲老人说,几十年来,我对金门同胞怀有一种说不清的特殊感情,很想看看金门,看看当年与我们对着干的“敌方”马山广播站。
田万恭1959年在厦门前线从事对金门广播,1960年到角屿广播组,1982年成为厦门对金门广播站副站长,按他自己的话说,“赶上了烽烟的小尾巴”。“因为我们经历过厦金海峡的风云变幻,尤其在两岸对峙的年月里,我们都曾在海峡此岸与金门相距不到2000米的角屿岛,从事对金门守军广播。对我们来说,与其说去金门旅游,不如说更想看看当年国民党军的战地风光,也想了解一下我们当年对金门广播的影响。金门在我们眼里是既神秘又不神秘,既熟悉又不熟悉。以前在角屿,天天抬头就见金门,看见太武山。在望远镜里望啊望,没想到现在真的能去走一走。”
当年的角屿岛对金门广播组组长吴世泽的心愿是,很想去看看“老对手”。回忆中,以前不管是在角屿还是在小嶝,只要天气稍好,我们每天早上起床一抬头,就能看到金门,金门的房子、树木还有岗哨,都看得见。十几年天天看到它,却无法踏上它,想去金门都快想疯了。尤其是想看看当年的“老对手”(当然现在如果看到了就是老朋友了),那时候,双方对对方播音员的老底都摸得一清二楚,我们用望远镜能看到金门马山广播站播音员的模样,我想他们应该也能看到。所以我特别想到金门会会这些那时天天与我们唱“对台戏”的“老对手”,我们可算是天天“见面”却从未真正交谈过的“老熟人”了。
陈菲菲是何厝香山广播组的广播员,有30多年广播经历。她说,“我这一辈子和金门国民党军弟兄们讲的话可能比和自己丈夫孩子讲的话还要多”。去年新年,厦门旅游集团邀请陈菲菲金门游,陈菲菲开心极了,“过去在前沿工作,金门是可望而不可即,现在可望又可即了,一想到55年的梦,我一口答应了,但毕竟当年是‘对敌广播员’,不知道去金门安全不安全,就让老伴陪我一起去,结果是我多虑了。‘英雄小八路’也去了,他们在金门那边还有亲戚呢。”
“我们跟金门的关系,从当时的对打对骂,后来慢慢缓和,现在可以互通,可以探亲,经历了太多事情。”吴世泽说,当年看金门,想金门想得快发疯,现在轻轻松松就能去旅游,这就是进步。
亲历:炮火年代的坑道成了旅游点
陈菲菲最想去金门看看“老对手”的喊话设备,“我和他们对喊那么多年,好奇得很,想了解他们在对面看我们是什么样子。”
而当她真的踏上金门土地时,正赶上金门利用炮战阵地的18个碉堡举办的一场碉堡艺术展,硝烟过后的战地,给陈菲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感觉很平和,很多设计也挺巧妙。”
艺术展的作品之一是在一棵历经沧桑的大榕树下把弹药箱垒起来,可以唱卡拉OK,很有战地的味道,名字叫《榕树下,谁在唱歌》,无论是大陆的游客还是台湾的游客,都在树下排起长队,等着唱歌,陈菲菲和老伴也意兴盎然地参与其中,唱了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周围的人鼓掌说,唱得真不错。
陈菲菲在一个巨型大喇叭旁拍照留念,她说,这个大喇叭是仿造我们的喊话设备制作的,艺术家把一条长木板从大喇叭里伸出来,像“舌头”一样,上面摆着桌椅,就成了休闲咖啡厅。真是有趣。
陈菲菲以前还用闽南语广播,对发音也很有兴趣。到了金门,还仔细询问金门闽南语和厦门的异同。她说,无论在哪个景点,台胞、金胞遇到我们都有礼貌地微笑,很友好,就像老乡见老乡的样子。
但是陈菲菲也说,在金门仍然有一些前线的味道,海边仍有“轨条砦”(防坦克登陆用的),有的地方的雷还没有扫干净,禁止游客进入。相比之下,我们的环岛路以前也是军事禁区,可是现在“三角石”(也是防坦克登陆的)没了,成了观光、旅游的胜地,人们可以放风筝,可以喝茶,还建了很多别墅。
感动:金门老人还记得我们的广播
吴世泽记得,1953年角屿对金门广播组成立,他是广播组组长,每天用“九头鸟”大喇叭把声音传过海峡,传到金门人耳里。
这次去金门,吴世泽和金门的老人家聊天,金门老人告诉他,还记得厦门在广播里放高甲戏《陈三五娘》、《桃花搭渡》。这让吴世泽可开心了,感觉几十年没白干!
吴世泽讲述了一个小故事,证明金门可以听得清对岸喊话的内容:当年国民党撤退,从厦门沿海带走了许多船夫、壮汉。一位叫张阿签的妇女,她的未婚夫就被国民党带走了,张阿签经常在广播里哭诉,“家里老的老小的小,没有一个男人依靠,你让我怎么过活?”广播真的产生了效果,几年后的农历腊月二十八,张阿签的未婚夫竟然冒着生命危险,抱着一口倒扣的大锅游回了小嶝。
田万恭说,我们在角屿岛上一般是两个人,只要天气适合,都要广播,要先把机器发动起来,把90多斤的“九头鸟”大喇叭扛到阵地上,才开始放录音广播。有时候也“现场直播”,天气不好,可能要下雨,我们从望远镜里看见金门守军晾着被子,马上通过广播对他们喊“要下雨啦,大家快收被子吧”。有时候看金门守军开始修防御工程,挖坑道,就说“又挖工事啦,不要这么辛苦啦”。到了八月十五,从望远镜里看见金门沿岸的守军,就问他们“中秋节想不想家,有没有月饼吃啊”……
根据我军的政策,当年角屿广播组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开炮前一遍遍地广播,“我们打炮是不打村庄,不打民房设备,只打空地,打海滩……”,通过望远镜我们看到,广播过后,本来正在施工的国民党兵一下子都不见了,这时候我军才发炮。这次田万恭到金门,老居民对他说,“你们共产党的广播,我们听得很清楚啊,你们很守信用,说不打就不打,要打也会先发警报。”
吴世泽和田万恭都去马山喊话站旧址门前看了看,他们说,对马山广播站的事情那是熟得不能再熟了,在望远镜里跟对面的几个广播员天天见面,跟老朋友似的。这回虽然只看到马山广播站的大门,但总算是还了一愿。在金门还看到了蒋介石视察喊话站并与站长和广播员合影的老照片,可见蒋介石对喊话站也非常重视。
期盼:还想到宝岛台湾去游一游
金门有很多名胜古迹,中华传统文化氛围浓厚,处处都给几位老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说,看了海印寺、郑成功的观兵弈棋处、保存完好的宗庙祠堂、民俗文化村、古老的民厝群,都和闽南文化一脉相承,紧密相连。尤其是金门的传统建筑保存得非常好。
游览了庙宇、古厝、祠堂、保生大帝庙之后,在安海长大的陈菲菲说,看到金门,就像回到我的童年,特别亲切。
吴世泽和田万恭说,在太武山峰顶之侧,矗立着孙中山先生的高大铜像,铜像前的牌坊上是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的题字“天地正气”。田万恭说,他不由得想起了于右任的诗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当年,陈菲菲的名字响彻金门,很多原来驻金门的老兵来到厦门都打听她。同样,几位广播员来到金门后,也很想看看一位叫汤丽珠的马山站播音员,也就是隔海喊话的“老对手”。
“她很有名,我们很早就知道她了,可惜现在她却在台湾岛内居住,没能见到,非常遗憾。”吴世泽说。
几位老人不约而同的心声是,厦金直航已有五年多了,开放赴金门旅游也有一年多,这使两岸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我们游过了金门,还想到台湾游一游,应该是指日可待吧。 (来源:厦门日报海峡周刊 作者:王文静、吴琪 图片翻拍/姚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