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随着省里拨付的改造资金到位和古桥周围土地平整结束,旨在把800多岁金代天盛号石拱桥打造成“关外第一桥”的工程项目全面启动。
天盛号石拱桥建于金代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位于凌源市三家子蒙古族乡,横跨塔沟河谷,与大凌河支流渗津河平行,距离天盛号村百米,1979年,发掘并恢复称天盛号桥。该桥是一座5柱头4栏板单孔石拱桥,拱圈为半圆形,没有桥台,以埋圆形倒拱桥代替桥台与桥基,桥头设石砌八字翼墙,上下游均用粗料石铺砌河床,侧观桥孔状如马蹄形。桥面用90多块扇形石条砌成,采用腰铁连接固定。两侧拱圈镶面石各7块,每块刻有直径28厘米的大莲花一朵,每朵周围环绕着30个浮雕圆珠,上下弦各刻2厘米弦纹轮廓线,与桥拱造型协调一致,美观大方。古桥历经世代风雨侵袭,却不失昔日风采,这不仅让考古和桥梁专家为之惊叹,也让当地百姓称赞不已。
据介绍,古桥东西长3.8米、南北宽4.7米,桥面两侧各有高0.57米的栏板和高0.83米的柱头,上顶附有胡桃子,桥拱跨度2.9米,两侧为八字迎水墙。该桥是1977年秋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时被发现的,1979年发掘关就地复原。据了解,此桥为东北地区现存最早的石拱桥,比闻名中外的北京卢沟桥早23年,比沈阳的“永安石桥”早400多年,是目前国内少有的上下圆环石拱桥之一。
据桥梁专家介绍,天盛号石拱桥由于采用了上下拱的形式,因此,桥拱各扇形石块在自身压力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增强了稳定性和承载能力,这是该桥被埋于地下多年仍旧保存完好无损的一个重要“秘方”。1980年,该桥恢复原貌,并被凌源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天盛号石拱桥“古韵”仍足。在桥孔正中嵌有建桥志石一块,阴该59字:“唯大定十年岁次庚寅五月辛亥为朔乙卯日龙山县西五十里地狗河川孙家庄刘百通亲笔记非百通独立而成赖二刘同心而建二刘者刘五刘海”。目前该桥已经收入《中国名胜词典》,词典称“该桥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为保护古代东北地区沿大凌河谷通往中原干道上的这座重要桥梁,当地政府决定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力争将其打造成当地旅游新亮点。改造后的石拱桥不仅成了广场的核心建筑,还拥有了“关外第一桥”的美誉。凸显古桥焕发青春活力的点缀工程,不仅包括适合游人休闲的广场,还有与古桥色调相协调的绿树和花草。